《口技》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安溪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模拟声音之复杂。“遥闻”是声之远,“其夫呓语”是声之近;“大啼”是声之大,“妇拍而呜之”是声之小;“深巷中犬吠”是声在屋外,“一时齐发”是声在屋内;“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是声之一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是声之百千……
第二,所用道具之简单。文章开头部分写“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文章结尾部分写“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反复强调道具的简单。听众从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简单道具的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
第三,听众反应之强烈。文中有三处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表演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者营造的情境之中但尚能自持。二是表演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听众“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他们的心态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已融入表演的情境之中而难以自持。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听众完全进入表演者营造的生活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写作者的高超技艺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浑然一体的结构。一是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听众的所闻写来,使读者有亲历的感觉。二是行文有波澜。文中叙述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再入睡、由睡再醒、从失火到救火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情节高低起伏,小高潮在前,大高潮在后,中间一个平静的场景过渡。第二,细致入微的描写。前面说到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三次各不相同。第一次,“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第二次,“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细致地描写出听众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过程。第三次,细致地描写出听众惊惶、仿佛置身于火场的神态。三处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全文365个字,简洁、生动、形象、传神。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情的温和、父亲心中的烦躁;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听众与胆小听众不同的神情意态;“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表现出来的是让人惊叹的场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3
内容与主旨

本文写的是一场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为了写出口技艺人技艺之善,一是运用拟声词。慕拟各种事物的具体声音,如“作作索索”;二是通过人的听觉,表现声音的远近、内外、大小、多少的变化,如“遥闻”(远)、“呓语”(近)、“犬吠”(外)、“惊觉欠伸”(内)、“大呼”(大)、“微闻”(小)、“齐哭”(多)、“夫鼾声起”(少)等,细致地描绘了各种不同声音,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还进行侧面烘托:写观众的反应,不但直接显示了表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反衬口技艺人高明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文章首尾都写了道具的简单,印证艺人的高超技艺。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作简短的赞语,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文章虽很短,在作者笔下,由静到动,由动转静,接着转入高潮,使之波澜起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4-23
应该是初中语文教课书中林嗣环的《口技》吧。
看看这个:http://www.ruiwen.com/news/38442.htm
第3个回答  2008-04-23
写出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第4个回答  2008-04-23
赞美了口技表演艺人精湛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