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字什么意思?

最近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3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在“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注释把“省”字解释为“曾经”。我感觉不妥,因为我所知道的古诗中没有这个用法。而且,到底是念SHENG上声还是XING上声?
希望大家帮忙解答。
最好有省字曾经这样用过的例子。谢谢!

    释义:略,粗略,大概。

    “画图省识春风面” 翻译: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

    “省”是多音字。

    读音1:[ shěng ]

    1)地方行政区域:~份。~会。

    2)节约,不费:~钱。~事。~吃俭用。

    3)简易,减免:~略。~称。~写。

    4)中国古官署名:中书~尚书~。门下~。秘书~。

    5)古代称王宫禁地:~中。~闼(禁中)。

    读音2:[ xǐng ]

    1)检查:反~(检查自己)。~察(考察)。吾日三~吾身。

    2)知觉,觉悟:~悟。发人深~。

    3)看望父母、尊亲:~亲。~视。

    造句:

    1)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省[ xǐng ]:明白)

    2)哥哥可省烦恼。(省[ shěng ]:免去,省去)

    3)我们每天都应该反省自己。(省[ xǐng ]:检查)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百度汉语[引用时间2018-1-1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2003年12月份的《语文月刊》刊登了一篇题为《<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的文章,作者岳泽和指出,对杜甫《咏怀古迹》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教材注释为“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欠妥。他认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注为“‘省,察。省识,等于说辨认。……大意是说,由于元帝只凭借画像辨认美人的容貌,因而使王昭君远嫁匈奴,只有死后的魂灵在月夜归来”才算正确。
而我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完全符合诗的原意。笔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找到了有力的佐证。先从语言词汇的社会发展来看,“省”应是杜甫生活时代的通用口语,《文史》第二十五辑第294页这样写道:
未省是六朝以迄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意思是未曾,没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言之详矣。有时又作“不醒”,如唐人传奇《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有时又作“不醒”,如张文成《游仙窟》:“未曾饮炭,肠热如烧;不忆吞刃,腹穿似割。”不忆与未曾对举,不忆即不曾也。有时又作“未记”,如敦煌《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下至寸草不曾偷,未记黄昏偷他物。”未记与不曾对举,未记犹未曾也。其在朗读,则如高适《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杜甫《秋雨叹》:“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曾字下注云:“陈浩然本作省。”则未曾即未省也。又元稹《代九九》:“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白居易《放言五首》:“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不省、未省,犹言不曾、未曾也。
上述引文所举例子说明,在唐代,“未省”是常用的词语,当时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均有以“未省、不省”代替 “未曾、不曾”的用法。张相先生所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在第572页也明确提到对这首诗的理解。
省,犹言曾也。兹以唐诗为例,先举省与曾对举者。除上文所举几例后,还有贾岛《寄贺兰朋吉》诗:“会宿曾论道,登高省议文。”再如元稹《有鸟》诗:“有鸟有鸟名燕子,口中未曾无泥滓。”……复次,杜甫《咏怀古迹》诗,其《明妃村》云:“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此省识字,解者多从省之本义而作略识解,然上句云省识,下句云空归,句法开合相应,故此省识字以作曾识解为对劲。且证之周邦彦《拜星月慢》词云:“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周词脱胎杜诗,旧识正曾识也。
张相先生先举唐诗中的许多例子,说明在唐代“省”字的意思经常等同于“曾”,再将杜甫的诗句与周邦彦的词相比较,指出两者意思相近,“省识”的意思相当于“旧识”,即曾经认得。
以上两处引文充分说明,“画图省识东风面”中“省识”的含义既不是课文下面所注的“不识”,也不是岳泽和老师理解的“辨认”,它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曾经认得”。
再从杜诗的风格来看,诗圣杜甫的作品称为“诗史”,一贯注重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并在诗歌中寄托自身的肝胆情志。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传说汉元帝只凭借画像辨认美人的容貌,于是画师大为吃香,许多宫女为了博得皇帝的青睐,纷纷贿赂画师,让他将自己画得美丽一些。王嫱艳冠群芳,画师毛延寿用画笔真实地再现她的美丽,随后向昭君索贿,遭到痛斥后恼羞成怒,将画好的美人图加以丑化,以至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君主一面。而后昭君主动请求远嫁匈奴,汉元帝在朝廷上见到风华绝代的昭君,惊为天人,大为不舍,意欲留之,但不能失信他人,遂成千古憾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就是讽喻此事。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身怀安邦定国之才,胸负兼济天下之志,照理应该得以一展抱负,然而却郁郁不得志,流离失所,贫病交加,只有忧国忧民之心依旧深切。昭君的遭遇正与他类似。因此,“省”字作“曾经”解,应该是最符合诗人原意的。画工曾经描绘过美人的美丽容颜,却由于一己私欲,致使昭君远嫁,只有死后的魂灵在月夜归来。这样更加体现出诗人对昭君的同情和因遭遇相似引起的共鸣。
最后,联系律诗的特点来看。杜诗以七律最佳,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巧。如七律名篇《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用“自对格”,《登高》的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用“流水对”,都经过了细心的锤炼。在《咏怀古迹》中,作为颔联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必然属对工整,即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意义相对,而且词性相同。若按潘老师的解释,“省,察也”,识,认也,合起来为“辨认”,则上联的第三四字均为动词,是并列关系;而下联的三四字“空”为副词,“归”为动词,是修饰关系,这在词性和意义上都无法做到对仗工整,显然并非杜甫本意。而“省”作“曾”解,既符合杜甫一向的习惯,同时做到对偶工整,音韵和谐。因为下联的“环佩”以妇女戴的佩玉借指王昭君,上联“画图”以所画的美人图指代画工;“省”作“识”的状语,“空”作“归”的状语;“春风面”指年少时的美丽容颜,“夜月魂”指去世后的思乡幽灵,恰成佳对。

参考资料:http://rz.net.cn/xwyt/kttj/1-6.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21

张相先生曾举唐诗中的许多例子,说明在唐代“省”字的意思经常等同于“曾”,“省识”的意思相当于“旧识”,即曾经认得。历史上一个证据是:宋代周邦彦《拜星月慢》词云:“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周词脱胎杜诗,省识换成等价的旧识,意思一样,就是“曾经识得”。


咏怀古迹(其三) 

唐 ·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省(sheng):略,粗略,大概。
补充:
画图省识春风面
翻译: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
出自: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
原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