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治疗为什么不属于新弗洛伊德学派

如题所述

在心理动力治疗取向的发展中,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都是有力的贡献者。阿德勒曾跟弗洛伊德合作过十年,后来因理念不合而散伙,一九一一年他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翌年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弗洛伊德则声称不支持阿德勒的观念,也不承认他是个良好的精神分析师。
% P/ x& _$ o7 Q9 Y% L' Z9 s' z2 F7 w/ A. A) h. T6 x: Y
  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师陆续偏离正统的弗洛伊德理论,这些人包括:凯.荷妮(Karen Horney)、弗洛姆(Erich Fromm)、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他们均认为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这三位治疗师通常被称为新弗洛伊德学派,但是安斯巴荷(Heinz Ansbacher,1979)则认为称他们为新阿德勒学派更为适合,因为他们已脱离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观与决定论,更接近阿德勒的心理社会化与非决定论等观点。
% P' e. n0 P9 J% c% p0 G) p( b5 s7 G! o+ n/ u: r) H) s, K$ x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从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方向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时经验的塑造。' G7 {; t8 }* D# C; ^; ~$ d

& j; G& e2 [% ^5 X! L. d4 d  阿德勒在一九三七年去世之后,德莱克斯(Rudolf Drelkurs)将其学说引进美国,特别是应用在教育与团体治疗上,并提出[儿童辅导中心]及[多功能专业人员训练]两项构想。随后,Oscar Christensen等人也将阿德勒及德莱克斯的理论应用于协助儿童、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社工人员。
8 B9 y. N' L, U& Y- m) x$ f- c% w; m' L8 \7 M, d5 `
理论依据 人性观
S& ?$ C7 R( F; G' T- t2 [1 ~
?6 W7 Z X, h/ [9 R+ }% G! v% s3 p  阿德勒抛弃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因为他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狭隘地强调生物本能的决定论。虽然两人均认为六岁前的经验影响着成 人后的发展,但阿德勒并不重视探索过去,他重视人们对于过去事件曾留下何种印象,以及这些印象会如何可持续地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在其他的许多理论立场上,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对立的,例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在导引着,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决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这些理念均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 g1 d: Q+ g8 C% D" N) l$ y) H

( s- ]/ s$ c9 I1 f  阿德勒的理论中强调自卑感,认为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源泉,因为它会促使人们追求精熟、优越,以及完美,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在六岁左右,人生的目标就已形成。这些目标是行为的推动力,而这些目标为是追求安全感及克服自卑感。
# I5 A( Y; j+ K9 J% l& X1 H a+ ?# g! A+ K9 w$ G
  依阿德勒的观点而言,人并非只决定于遗传因子和环境,而是也能够理解、影响、与创造事件。他相信先天遗传并非重点,重要的是如何去运用我们拥有的能力。阿德勒也认识到生物上与环境上的条件曾限制人们做选择与创造的能力,不因排斥弗洛伊德的决定论,就走进另一极端而认为人们能随心所欲地成就任何事物。
$ c2 ?7 I! } g
# a7 r7 f& l# \. [) \& N, e  因为奠基于一个成长模式,阿德勒重视个体的再教育与社会的再塑造。他是主观心理学的先驱,强调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例如价值观、信念、态度、目标、兴趣,以及个体对于现实状况的知觉情形。他是全面性、社会化、目标导向,以及本主义学派的先锋。
6 F% x4 I; l& m6 h) z5 K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5
他风格不属于
第2个回答  2012-12-25
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