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数字经济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如题所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位于“六稳六保”之首,凸显了其在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数字经济推动了新的就业形态的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机遇,赋予了就业新动力。在疫情冲击下,维持和扩大就业,必须在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指导下,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激发市场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增长率为9.7%,是GDP增长率的3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疫情之下,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就业压力增大,但数字经济的就业岗位仍在快速增长。因此,激发数字经济的潜力,对稳定经济、保障就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购物、网络课堂、视频直播等新生活方式普及,催生了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职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平台化、无雇主化、无组织化、碎片化就业等新特征。要深刻认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长远影响,积极顺应数字经济的就业模式。
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和保障就业,特别是支持新职业的就业。另一方面,要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提高互联网接入的速度和稳定性,提高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缩小数字鸿沟带来的就业和收入差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一步巩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红利。调动就业差异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地区差异,使得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提振作用也存在地区差异。因此,释放数字经济新的就业红利,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和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进行有效的就业政策差异化布局,充分发挥区域就业吸纳优势,在此基础上减少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不公平。
一是要做好差别化就业政策布局。应采取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区,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平台发展,以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吸收。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为深入挖掘其产业特征和发展动力,就业政策应着眼于第三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就业创造和吸收,促进制造业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以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扩大就业空间,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二要合理保障劳动力流动性。在全国统一市场意见的指导下,完善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多层次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不同城区流动人口落户要求的具体细则,消除阻碍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体制障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分担制度,保障新就业模式下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的作用,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加便捷、准确的就业搜索方式。更加注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平衡差距,拓展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努力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造成的就业差距。
重视数字人力资本的就业促进功能。人力资本是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具备数字素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服务业技术工人的技能转化要求更高。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手段,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合理调整财政科教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支持。继续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数字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应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大对数字化职业教育的投入,为培养数字化人才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提高数字技术岗位的薪酬待遇和社会认可度,制定技术人才财政补贴支持措施,让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拓展专业人才。
二是培养数字化人才。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中,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学科,并建设数字化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
三是适应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合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互联网平台,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培育“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互联网教育”等模式,充分发挥“平台教育”作用,根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实施差异化培训。
充分发挥数字相关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进一步稳经济、保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