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的风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跳五猖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据考始于西周,高淳定埠保留了这一活动形式。跳五猖由五个人戴猖神面具,着神袍,扮五位猖神,掺入土地、城隍、僧、道、役卒多人组成。五猖神手执刀、剑、鞭、锤、叉器械,作巡视状出场,随后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阵、踩碎步、跑穿插,展臂翘腿,前倾后仰,跑圆场。黑面猖神居中,青、赤、黄、白四猖神团聚收场。舞蹈动作粗犷狂放,配以浑厚凝重的大锣大鼓大喇叭,气氛极其热烈。这种活动要若干年才举行一次,定埠村又地处偏僻,很少与外地艺术交流,至今保留了原始古朴风貌。高淳的跳五猖已选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录。

  大马灯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有“江南一绝”的美誉。大马灯在造型上比一般马灯的道具马型高大,是由两人组合表演一匹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马头,后面一人曲身紧抓前面人的腰带,披戴道具作马身,两人互相受到牵制,表演时难度较大。在练习阶段要求比较严格,扮马人首先要熟悉真马的性情、动态、静貌;其次是苦练马步功夫。马在行走时,演马首的起左步,演马身就要跟右步。两人四条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趋,紧密配合,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把假马演得逼真神气。
  

  打水浒

  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是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入杂耍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它刚柔并济,粗犷与优美结合,既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尚武精神,又具有欣赏娱乐价值。早年遍布全区,尤以圩区的丹湖、砖墙更出色。在锣鼓指令下,滚、打、腾、跃,颇显梁山英豪之气。高淳武术源远流长,宋朝时就颇有名气。明清时期形成了“高淳世家”和“高淳正宗”两大派。[50]
  
  打水浒
  

  长芦抬龙

  高淳区龙舞品种很多,其中淳溪镇长芦杨家的抬龙规模巨大,享有“龙重之冠”的美称。长芦抬龙已有近800年历史,长芦杨氏为北宋靖康年间南迁移民,与杨家将有缘,有忧国忧民壮烈胸怀。杨氏世祖杨迁一倡议兴龙,以荣宗耀祖,于是设龙灯会募捐钱粮,并由巧匠杨义泰构设制作红、黄、青、白、黑五龙。兴龙当逢龙年举办。由于耗资麋费,至清咸丰年间,长芦抬龙减青、黑二龙,保存红、白、黄三龙。黄龙预示丰收,白龙意为风调雨顺,红龙代表阳光普照。传统舞龙不出长芦地,只串村不入户。

  游子思归

  游子山是高淳的象征。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登上此山,山名由此而得。春秋末期,各国诸侯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你争我斗,闹得天下大乱。有位圣人坐不住了,他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于是,他辞去鲁国管司法的长官和代理丞相职务,带着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传他那一整套恢复周朝礼制的政治主张。由于孔子之游,后人将梁山改名为游子山,它含有游子思归的意味。直到今天,人们对那些乡土意识较浓的高淳人,仍形容为“看不见游山就要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高淳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史料记载:孔子、谢朓、李白、崔致远、杨万里、范成大等历代名人都到过高淳,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千古佳话;高淳也是伍子胥、周瑜、岳飞、杨辅清等古代名将的用武之地;抗战时期,陈毅将军率新四军一支队东征进驻高淳,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 淳朴的民风熏陶了高淳一代代志士仁人,南宋"吴门三贤"名震朝野;明代进士齐泰,取义成仁;"韩门三进士"功勋卓著。清代涌现了无数名流,他们为国为民的煌煌业绩,彪炳史册。 高淳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遍布全境,见证了高淳沧桑的历史。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古戏楼尤为突出,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4处,充分体现了高淳是一个戏曲之乡。 丰腴深厚的传统文化赋予高淳不朽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千百年来,淳朴善良、勤劳智慧的高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独具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 近年来,我县通过开展非遗普查,进一步了解到我县非遗资源不但数量多、门类广,而且大多数传承有序。已列入高淳非遗普查资料汇编的共有13大类、540个项目。 第一,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反映了高淳的历史变迁、名人轶事和地方风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就民间故事而言,像卞和献玉的故事、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第二,高淳民歌分布广泛。高淳民歌手层出不穷,"出门山歌进门戏",这是对高淳儿女爱唱歌、爱看戏的生动写照。劳动之余,田野内回荡着嘹亮的山歌;新春佳节,送春歌手走进千家万户。在高淳最早流行的民歌是南朝时期的《华山畿》,载入《吴歌》。经胡适先生、钱南扬教授等名家考证,《华山畿》源于高淳。《华山畿》在高淳长期的流行过程中,演变成高淳民歌《十月陈梅》、《十二月望郎》,世代相传。劳动歌在高淳民歌在占主要位置,例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扬名省内外的《五月栽秧》、《采菱角》,具有浓烈的水乡韵味。《五月栽秧》原歌曾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作为教材。众所周知,14岁的邓丽君在1966年凭着一首《采红菱》的演唱,一炮走红,而日后成为华人乐坛的巨星。据有关专家认为,邓丽君演唱的这首《采红菱》,可能源于高淳民歌《采菱角》。劳动号子也是高淳民歌的一大特色。如打夯号子、车水号子、龙船号子,号声嘹亮悠长,具有劳动节奏感。而大量仪式歌如上梁歌、送房歌、哭嫁、洗衣歌等,生动体现了高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第三,高淳是中国传统戏曲发源地之一。长期流传在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它是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汲取道佛音乐和地方民歌而发展起来的独特剧种。它至少起源于元,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从演员角色、舞台表演、唱腔设计、音乐伴奏等诸方面都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第四,高淳传统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武兼备。 每逢新春佳节和其它重大节日期间,高淳城乡普遍开展舞龙灯、跑马灯、打水浒、叠罗汉、踩高跷、荡旱船等活动。东坝大马灯以其规模宏大、形式独特而著称,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砖墙叠罗汉、阳江打水浒自南宋以来,世代相传。 高淳的龙舞品种很多,计有抬龙、康龙、板龙、双龙、单龙等。其中,淳溪镇长乐杨家抬龙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极为壮观。 生产习俗舞蹈主要有采茶舞、采菱舞、荡旱船、蚌仙舞等,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上述这些传统舞蹈,深深的扎根于高淳民间,目前传承发展态势良好。 第五,高淳民俗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在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为民间风俗的发展与升华,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其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生产习俗、节日习俗由来已久,在高淳人民的生活中,处处得到体现。在民俗文化活动中,淳溪镇薛城花台会、长乐龙吟车,至清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第六,传统手工技艺异彩纷呈。高淳人民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世世代代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如高淳剪纸、蓝印花布、手工布鞋独具地方特色,尤其是高淳羽毛扇,久负盛名。明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就流入皇宫,被列为"贡扇"。清代中晚期,高淳县城已有十多户羽毛扇商号。民国以来,高淳羽毛扇作坊增加到十四户。1914年,高淳羽毛扇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解放后,高淳羽毛扇产销量大增,1957年,高淳成立羽毛扇工艺厂,产品销往欧美、大洋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高淳羽毛扇已成为旅游工艺品,深受游客的青睐。 第七,民间知识源远流长。高淳是江南鱼米之乡,反映物候天象、农林牧渔以及传统医药等方面。这些民间知识至今对生产生活还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传统医药--梁氏骨科疗法,在苏、浙、皖地区有很大影响。 鉴于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东南大学陶思炎教授等有关专家认为,高淳是江苏省民间民俗文化的"富矿区"。 2008年,我县东坝大马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县已有13个非遗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个非遗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省名列前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DNA,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为打造文化灵秀高淳而奋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1
写作文不会……咋办咋办啊啊啊啊啊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