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法
由后人总结的朱熹读书的总原则: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
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东,亦奚益于学哉”(《文集·答陈师德》)。这是教诲人们,读书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不间断,专心于一;经过潜心玩味,体察其理,方为善学。
朱熹还强调,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观泛从,贪多而不化,不是读书的好方法。他比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有效的方法应是:“只且立下一个简易或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文集·答吕子约》),知序而进,熟读精思,勤奋刻苦,方是为学之真功夫。
由朱熹的学生归纳的“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要求读书要安排一个“简易可常”的进程,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书的难易程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要有次第可常;读懂读通一书,再读另一书。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同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在讲到读书要按难易次第而进时他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诗书之要》)这些都是为学的基本功夫,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为什么?“原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也就是说,不能循序渐进,不曾打好基础。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记得背得,必须精熟。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同上)这是对如何进行读与思提出的要求,其具体作法应该是:“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作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可见,读书要达到“熟读精思”要求,是很不一般的,它需要有意志、情感、兴趣的协同作用,有刻苦攻读、勤奋勉进的毅力。
(3)虚心涵泳。读书要虚心静虑,要忠于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要有耐性,切戒慌忙,要细心玩索,深刻领会书中旨趣。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
《朱子全书》卷6)。“看入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
《朱子语类》卷11)。
(4)切己体察。这是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同上)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性理精义》)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语类》)。
(5)着紧用力。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子读书法》)又说:“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
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到工夫。”(朱子语类》卷8)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
(6)居敬持志。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已则实践其迹”(《性理精义》)。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读书》卷11)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也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有关读书的语录: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
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