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的文化底蕴浓厚吗???

萍乡的文化底蕴深厚吗?萍乡这地名的来由?萍乡有哪些古代及现代的名人???都做过什么贡献???

萍乡的文化底蕴浓厚, 一种传说讲,是因为古代这里生长着一种在水面的草——萍草,是“萍草之乡”,所以叫萍乡。唐宪宗时 的宰相李吉,在公元806到820年编的《元和县志》中,在记载萍乡地名之后,曾作了说明“此地多生萍草,因以得名。”  
  还有一种传说,讲得更有趣。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路过萍乡,在过河时,只见河面上有一样东西顺流而下,“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别。”楚王于是派一使臣带着那东西和礼物去请教孔子。孔子见了那东 西惊喜地说:“这是萍实,是吉祥之物,只有称雄诸侯的国君才能得到呀!”使臣听了,有些迷惑不解。问道:“先生何以得知它叫萍实呢?”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顺便听到一首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圆如赤,剖而食之,甜如密。所以我知道。”使臣又问道:“这萍实能经常得到吗?”孔子说:“这怎么可能呢?萍实是集天地之精华而成,百年也难得一遇啊!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你回去后,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贺。”使臣回去后一一作了汇报。楚王听了,非常高兴,对孔子的博学赞叹不已。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萍实之乡”,后简称为萍乡。
一种传说讲,是因为古代这里生长着一种在水面的草——萍草,是“萍草之乡”,所以叫萍乡。唐宪宗时 的宰相李吉,在公元806到820年编的《元和县志》中,在记载萍乡地名之后,曾作了说明“此地多生萍草,因以得名。”  
  还有一种传说,讲得更有趣。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路过萍乡,在过河时,只见河面上有一样东西顺流而下,“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别。”楚王于是派一使臣带着那东西和礼物去请教孔子。孔子见了那东 西惊喜地说:“这是萍实,是吉祥之物,只有称雄诸侯的国君才能得到呀!”使臣听了,有些迷惑不解。问道:“先生何以得知它叫萍实呢?”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顺便听到一首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圆如赤,剖而食之,甜如密。所以我知道。”使臣又问道:“这萍实能经常得到吗?”孔子说:“这怎么可能呢?萍实是集天地之精华而成,百年也难得一遇啊!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你回去后,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贺。”使臣回去后一一作了汇报。楚王听了,非常高兴,对孔子的博学赞叹不已。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萍实之乡”,后简称为萍乡。(这个我们学校里有)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人们看了,窃窃而笑。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3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道:此物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 。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汉高祖刘邦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
  ●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
  ●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唐贞观元年属江南西道袁州府。
  ●元元贞元年(1295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为县。
  ●清属江西省袁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庐陵道。民国15年直隶于省。民国20年,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区。
  ●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之。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1971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个区。

文化教育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傩文化底蕴深厚,储藏丰富;杨歧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涉及海内外。
  萍乡素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雅称,科教文卫事业有着辉煌悠久的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的教育、科技、文化、新闻事业呈现出日益兴盛繁荣的局面,成效显著,为千年古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添光溢彩。
  萍乡的教育事业以基础教育为主体,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同时并举,形成了“三位一体”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至 200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308所,其中普遍高校2所,成人高校2所,普通中专学校4所,成人中专学校1所,普通中学123所,职业中学20所,小学校565所,幼儿园92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技工学校3所,成人学校(中等、初等学校、技术培训)486所,在校学生30余万,于1985实现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从1993年开始,全市五县区普及了义务教育,并以较高标准通过了江西省政府“两基”验收,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94%以下。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城镇、农村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全市15岁至47岁年龄人口非文盲率达99.2%以上,居全省前列。萍乡充分利用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优势,加大“两史一情”传统教育,教育工作出现新的局面,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自进入90年代后,萍乡高考成绩扶摇直上,1993年至2001年连续9年以较大优势确定了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萍乡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一个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布局和配置比较合理,运行机制日起灵活之科技新体制,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快捷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计划列入省级的有20余项,大力培育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总数达30余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有4家,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2001年鉴定验收科技项目10项,代理专利申请36项。
第2个回答  2013-09-13
非常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