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话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如题所述

这句的意思是:以往所做的事,没有办法规劝,未来的事情,可以努力改善。语出《论语·微子》。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亦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典故: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陆通的狂士,字接舆,人称楚狂接舆。该狂士标榜清高,对政治毫无兴趣。楚昭王聘请他,他也不予理睬。当时,孔子的态度却与楚狂接舆不同,极力要求参加政治活动,企图执政,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孔子的主张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所采纳,但他仍不放弃。
当孔子访问楚国来到郢都时,楚昭王隆重地欢迎了他。但是,楚昭王和其他诸侯一样,也没有采纳孔子的政治主张。一天,孔子坐着车从楚昭王那里出来回自己的寓所去,快到门口时,忽然看见有个疯疯癫癫的人,跟着他的车子打转,一边走,一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大意是:“凤呀凤呀,你怎么生在这个道德衰败的时代啊!过去碰了不少钉子就不必再说了,以后聪明一些也还来得及哩!算了吧,算了吧,目前的执政者全都是危险不可靠的!”
这个疯疯癫癫的人,就是楚狂接舆。歌中所谓的“凤”是传说中的一种逢太平盛世才会出现的神鸟。孔子曾以凤自比,而又自叹不幸生在乱世,颇有“生不逢时”的感慨。因此,楚狂接舆讽劝孔子道:“凤呀凤呀,算了吧算了吧。”
孔子听了楚狂唱的歌,便停车想和他谈谈,可是孔子还没下车,楚狂接舆已挤入人群,不知去向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语即由此而来,后经流传演变而成为成语“往者不谏”和“来者可追”。前者指过去做错了事,无法追回,只有总结教训。后者指未来的事情仍可努力补救。
赏析:
过去的事情再怎么糟糕终究是过去了。就算我们再怎么悔恨,再怎么顿足捶胸,逝去的光阴也是一去不复返了。与其浪费时间来悔恨过去,不如抓住这些时间过好现在。把今后的日子过得无怨无悔,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
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
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
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
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
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
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
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
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
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
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