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店镇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顺店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郊区西部,距龙岗新区8千米。面积70.3平方千米,人口7.8万人(2006年),耕地面积53816亩。辖5个居委会,34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318个村民组。颍河、涌泉河纵贯全镇,水利资源丰富; 是谷水河文化遗址,少康中兴之地,文化底蕴丰厚;

豫S236线、豫S237线、永登高速、禹登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素有“中原刺绣第一乡”和“华夏铸造第一镇”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中州名镇”、“ 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地市信访稳定先进单位”,“地市五好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顺店镇 外文名称 :Shundian Town 别名 :顺店 行政区类别 :市辖镇 所属地区 :河南省禹州市 下辖地区 :39个居委会(行政村) *** 驻地 :顺东村 电话区号 :0374 邮政区码 :461670 地理位置 :禹州市郊区西部 面积 :70.3平方千米 人口 :7.8万人(2006年) 方言 :中原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 :康城遗址 机场 :禹州下宋机场(规划) 火车站 :禹州东站 车牌代码 :豫K
乡镇简介,基本概况,历史沿革,名称来历,地貌气候,经济发展,综述,特色经济,基础建设,荣誉,历史文化,少康城,顺店打梨花,地方特产,顺店杂炣,顺店刺绣,

乡镇简介

基本概况

顺店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郊区西部,距龙岗新区8千米。东邻朱阁镇,西连方山镇,南隔涌泉河与文殊镇、火龙镇相望,北接花石镇、苌庄乡。面积70.3平方千米,人口7.8万人(2006年),耕地面积53816亩。辖顺东、顺北、顺西、顺南、毛吕、谷南、谷北、南袁庄、马楼、尹岗、柳林、西刘庄、西高庄、水泉、西魏庄、西袁庄、米庄、党寨、高门楼、庄头、柳河、张赵庄、北任庄、康城、刘村、杜村、姜村、罗东、罗西、李槐庄、前刘庄、大韩、高槐刘、兴国、沟张、逍店、河刘、贾漫、下毋39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318个村民组。

历史沿革

据清《禹州志》记载:夏少康曾在所辖康城建都,西周为康叔封地。南北朝属康城县;元为神林都孙阳里;明属顺镇里;清分属镇锋里,锡章里、钧阳里;民国分属顺店镇、康城镇;1948年解放,分属四区(花石)、五区(罗集);1952年2月置十二区;1958年成立“五四”人民公社;1961年设顺店区;1968年改称顺店公社;1984年社改乡,1987年3月3日,改为顺店镇。

名称来历

明末清初,钧州至洛阳的大道穿街而过,因道路顺畅,店铺众多,得名顺店。

地貌气候

顺店镇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气候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

经济发展

综述

顺店镇是禹州市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农业大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颖河、涌泉河纵贯全镇,水利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连年居禹州市之首。传统的铸造业、刺绣业历史悠久,工艺精 湛,素有“中原刺绣第一乡”和“华夏铸造第一镇”之美誉。新兴的磨料、化工等高 新产品供不应求。 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1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0元,其中镇区人均纯收入3035元,高出全镇平均水平12%,比1999年增长10.4%。

特色经济

近年来,顺店镇的刺绣加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由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到联户加工、专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出现了丝织绸缎专营户、古装戏衣专营户、寿衣专营户、秧歌衣专营户和刺绣工艺品专业户,仅加工户就达1500多户。而且形成了以顺北、高门楼为主的包头、水纱生产点,以南袁庄、马楼为主的寿衣生产点,以顺店镇区四个村为主的古装戏衣、秧歌衣生产点。刺绣方式由过去的手工刺绣逐步发展为以机绣和电脑绣花为主,全镇有绣机300多台,电脑绣花机67台,从事刺绣产业的人员超过8000人。绣品也由古装戏衣、手帕,发展为织绣、秧歌衣、寿衣、布景道具、刺绣工艺品等40多类240多个品种,全镇刺绣已实现生产专业化、销售网路化,仅做戏衣原料生意的就超过百家,以镇区为中心,辐射19个行政村,刺绣专业户4431家,产品销往上海、北京、石家庄、天津、太原、西安、内蒙古、新疆等地,仅在洛阳关林从事销售绣品的经营户就有59家,多数绣品还通过转销出口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 顺店刺绣已经成为一项精品旅游产业,丝巾、手帕、窗帘、桌布等日用品和对襟唐装、小旦衣、秧歌新装等服饰备受喜爱,已成为人们实用、留念、馈赠之佳品。另外:打工人员居多

基础建设

顺店镇交通便利,禹洛公路、禹方公路、禹登高速、平禹——禹登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2000年就已实现“村村通”。 镇区有两个集贸市场,每天都有早集,农民可以进行物资交流,互通有无,1999年以来,顺店镇紧紧抓住被定为地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的发展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最佳化经济结构为主线,积极稳定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荣誉

顺店镇是河南省重点镇、中州名镇、省文化先进乡镇、河南省“五个好乡镇党委”、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地市“五好示范乡镇”。 顺店镇“农家书屋”工程图书上架仪式

历史文化

少康城

相传在公元前2200年前,夏代少康帝曾在该镇区北部7公里处建章立制20余年,史称“少康中兴”。除少康城遗址外,还有尹岗玉仙庙、东峰书院、阳关聚古战场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大量的名人学士,如先秦法家韩非、明朝进士任洛、清初“二刘”齐名的刘湛、刘玉威父子,当代女作家王亚非等。 少康城遗址

顺店打梨花

打梨花,又名打铁花、康城打梨花、康城打铁花,是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上演的千年民间绝技。“打梨花”是河南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 打梨花

地方特产

顺店杂炣

顺店杂炣又名杂可、杂碎,是顺店镇一种速成的地方风味小吃,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在顾客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事先煮好的牛肉和牛杂,以及炸好的豆腐丝和洗净的粉条、青菜,有顾客来了,师傅便抄起广口铁锅支在火炉上,倒上已经烧得滚开的牛骨头汤,再把切好的牛杂和豆腐丝依次放入锅中,一碗风味独特的顺店杂炣就可以出锅了。 顺店杂炣

顺店刺绣

顺店刺绣始于宋代民间传统手工工艺,至明朝繁荣时期,仅镇区就有数十家丝货行、染坊,数百家机户、上千架织机,数千名织工、绣工。“绿丝红绸银飘带,如林绣女飞针忙”堪称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至康熙年间,沿禹洛故道,刺绣作坊、店铺绵延五、六华里,到乾隆年间丝织刺绣业达到鼎盛,镇区西北部由70余家商号捐建的山西会馆,便是历史的明证。顺店镇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绣品产地和刺绣产品交易市场,素有“中原刺绣之乡”的美誉。 顺店镇刺绣产品主要为古装戏衣、秧歌衣和工艺饰品,布料色彩绚丽,图案设计新颖,产品工艺精 湛。以戏剧服装为例:其质料有大缎(硬料)和绉缎(软料)两种。颜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湖、蓝、香。样式有180种之多,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吸收了历代特别是唐、宋、清服饰之典型。根据服装形状制作上的基本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另外还根据文鸟武兽案,来显示古代官员的品级标志,如明代官服谱:一品文官为仙鹤,二品文官为锦鸡,三品文官为孔雀,四品文官为云雁,五品文官为白鹇,六品文官为鹭鸶,七品文官为蜥苏,八品文官为黄鹂,九品文官为鹌鹑,十品文官为练雀,公、候、伯、驸马共用麒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