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和用户互动的相关技术有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智能电网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智能用电,在推广智能用电过程中,灵活互动的供用电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简要介绍了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技术内涵,并对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内涵;发展方向

引言
电力行业是消耗电能最大的行业,电能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用电,成为电力从业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发展研究,专家学者研发出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一系列智能化的装置,能够指导用户用电,最大程度的节省电能,为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1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的内涵
1.1AMI标准、系统及终端技术
AMI作为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可以利用它对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收集、检测和分析。AMI网络用电系统的确立将完全改变目前电力流与信息流单向流动的局面,为用户和电网的多层次双向互动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撑。借助电网的信息交换,用户能够随时了解电网的负荷状况和用电价格,尽而促进电网的顺利运行。同时,在电价政策的正确引领下,用户侧储能整备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将大大降低电网负荷的峰谷落差,提升电力设备的使用效率。
1.2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
一般情况下,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由双向互动业务流程技术、电力用户用能管理技术、双向互动支撑平台技术和需求响应分析控制技术等组成。其中,双向互动业务流程技术主要针对如何按照相关的业务规范和标准流程,实现电网和用户的双向互动进行研究。而电力用户用能管理技术则是采用一系列有关技术方法,达到电力能源被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双向互动支撑平台技术就是为互动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相对应的电力设施。需求响应分析控制技术则被用于分析电网负荷情况,根据分析结果辅助电网合理配置资源。
1.3用户用电环境与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
制约电力负荷变化的因素有许多,而且不同因素对负荷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尽相同,尽而使得负荷变化呈现波动性。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因素对负荷变化规律的影响较为短暂,表现出相对的短期波动性。通常,人作为联系用电环境与用电负荷变化的桥梁,即用电环境对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是通过改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继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现有研究显示,与单一环境指标相比较,多种环境综合指标对与电力负荷的评估更为准确。
2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AMI研究与实践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电子式电能表、电力负荷控制、用电信息采集等标准。但是,至今尚未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AMI。在双向计量和即插即用方面,缺乏满足分布式电源间歇性、随机性、功率大范围快速变化等特性的双向计量技术。在分布式电源及储能元件即插即用并网的计量、信息、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技术差距,未形成智能交互终端、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标准。在量测系统智能化方面,中国现有的工商业用户负荷管理终端几乎没有智能功能,也不支持远程缴费、停电信息主动报告等互动业务功能;缺乏基于电价和激励措施的技术手段以引导用户用电方式的调整;通过智能交互终端,结合电网公司互动服务主站,支持用户灵活互动的技术手段尚有不足。在先进传感技术方面,尚未开展对基于巨磁阻效应的电流传感器技术的研究。
2.2智能用电双向互动研究与实践
中国在传统营销业务体系方面具备深厚的基础,已实现营销业务流程标准化,开展了有序用电、可中断负荷响应等需求侧管理实践。通过一系列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设工作,在智能用电互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中国的互动用电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导致中国区域性、季节性的电力短缺,局部地区电力过剩或短缺的情况不时出现。目前,基于传统营销模式的用电服务体系和业务流程难以适应未来灵活互动用电场景的需要,满足电力用户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的互动技术手段有待丰富,在需求响应决策、仿真技术和用能评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用电互动支撑平台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尚不能满足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需要。
2.3用户用电环境与用电模式相互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用电环境与气象关系密切。针对气象对负荷的影响,国内外现有的研究集中在电力负荷与温度、风速、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关系方面,主要用于负荷预测及建筑能耗分析和控制。分析气象条件对电力负荷的影响关系,有针对性地利用专业气象服务,对电力部门提高用电率、节约能源、实现合理调度有重要意义。
3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技术发展方向
3.1体系框架更加完善
目前使用的灵活互动智能用电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国用电用户的要求,该体系框架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及时AMI标准以及终端技术等,这是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技术得以发挥价值的关键。相关人士在完善体系框架时,首先要明确整个体系的具体构成情况,并且对各个平台的功能进行定位,具体需要哪些技术,了解基本信息之后,既要开始设计出配套标准体系,该体系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因为这个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导用电技术。
3.2 AMI架构开发更加合理
目前的AMI系统功能并不是十分强大,用电过程中很多需求都不能满足,尤其是用电用户的数量受到了限制,因此对该架构进行开发首要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用电要求,初步设想在百万用户以上。不仅如此,AMI架构支持方式更多样,既能够符合分布式电源的要求,又能够满足信息采集、处理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对电力负荷进行柔性管理,实现智能检定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相互间的互动。AMI架构研发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是用户与电网之间尽快的实现互动,电网能够随时随地的解决用户的要求,进而实现家居智能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研发出功能更多的交互终端等智能化程度非常高的设备,之后将这些设备应用在AMI结构中,从而实现上述目标。
3.3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以及支撑技术
研究人员应该在这项技术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政府也应该在这个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其主要的研发要点如下:首先,要以用户需求为准,开发出更先进的服务模式,并且建立与供电企业业务相符合的业务流程,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智能决策等系统的开发,这样供电企业就能够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非常快速的做出决定,而且在没有发生异常情况下,决策系统就可以直接行使功能,从而降低企业人员的工作量;再次,管理系统的开发很重要,该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能够对用电用户进行智能分析,但是需要用户安装相关的管理系统设备,这样就能够非常指导用户更加科学合理用电,节约电能,进而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最后,研发供用电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化以及互动化进而实现电网与用户的互动联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3
亲你好,
审阅专家石季英,
互动电网是指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通过加载系统数字设备和升级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是集合了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综合性的效率变革。“互动电网”概念为武建东教授所创造。他被业界誉为“中国互动电网学说的奠基人”。武建东先生在系列文章中,区别了社会上使用的“智能电网”和他所提出的“互动电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