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微信群里如何发言(根据《高效教师》整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写下这个标题,我自己先笑了!

网上有太多类似这样的教程,我们虚心学习就行了。但是,听魏智渊老师讲,里面的味道就有趣多了!

魏老师说,教师在微信群里的发言关乎自身形象,要特别注意根据交际语境琢磨措辞,这是职业形象塑造的一部分。有时候措辞需要正式庄重,有时候措辞需要亲切随意。以下是一些建议:

家长不烦你说话,毕竟他也想更多地了解信息,最烦的,是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说话。人本能地喜爱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所以,除非紧急通知,你要尽可能将发言时间安排在固定的时间。

别写错别字,要检查一遍,老师的信息要十分简练和完整,要反复琢磨以至成为习惯。

千万不要遗漏诸如时间、地点、对象等关键信息,避免先发一条信息,然后不断地补充。

最坏的情况,是跟少数家长反复公开秀恩爱。——考虑过其他家长的感受吗?

恩爱都尽可能私下秀,关系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的。

公开批评,不能指向学生,而应该指向现象。

老师容易犯的错误,是公开点名表扬学生。

被表扬的家长有时候也未必自在,但是,其他家长心里肯定不舒服。正确的方法,是公开分享学生作品或事迹,但不说这个学生是谁。这样,既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保护了大多数家长的情绪,被实际表扬的孩子的家长,也很开心,一举数得。

有些孩子的明显进步,宜于私下发给家长。因为公开有时候会引发下意识的评价。

5.不要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

哪怕是小学一年级,作业也要训练孩子记下来。

什么?孩子记不住?

这正是我们要训练的,是教育的一部分。将作业全部压在家长身上,是对所有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一个一年级孩子,回家了,没记住作业,怎么办?

要跟家长提前达成共识,不是家长咨询作业,而是由孩子打电话给老师,然后老师把作业告诉孩子,让他记下来。老师同时偷偷把作业发给家长。

不过,家长的作用,不是转告孩子,而是进行对照,避免孩子记错。如果对照的结果,是孩子记错了,家长可以皱着眉头说:“不对吧?你要不要再打电话确认一下?”

实际上,错了又有什么关系?要的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事上心,而不是凡事往家长那里一推了之。

微信群里的诸多随意,实际上为老师和家长都增添了许多麻烦。其根源,在于许多老师缺乏职业训练。

在缺乏职业训练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智力、行为、语言及反应是松弛的,碎片化的。这不但会影响家校沟通的效果,给人以不专业甚至不靠谱的印象,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家长对你的信任感。

小事不小。

职业发展,专业发展,都必须从敬畏小事开始。

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