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金堂八景是哪些地方?

金堂八景:云顶晴岚、韩滩春涨、净土晨钟、文澜秋月、宝塔临江、金船舣峡、圣灯朝佛、白马涌泉。其中净土晨钟、文澜秋月、宝塔临江三景现属青白江区。

云顶山慈云寺、炮台山灵开寺、栖贤三学寺、苏家湾天主教堂、白瑞临江、韩滩古渡、三星伴月、金船舣峡,共同组成了名声在外的“金堂八景”。
云顶晴岚
  龙泉山脉从金堂北面逶迤而来,行至沱江两岸,突然奇峰耸起,层峦叠嶂。山巅列石数重,悬崖似壁,状如城垣,所以古名石城山。唐明皇幸蜀,在成都武担山看见东方有山紫云缭绕,问是何处,随从告知石城山。于是唐天宝六年改为“紫云山”、“云顶山”,寺庙也因此名“慈云寺”了。
  云顶山林木蓊郁,风光秀丽。大小云顶古柏千余亩,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银杏、桫椤、红豆木、楠木、金锋等珍稀古树间杂其间。长年烟霭弥蒙,抓一把风也能捏出水滴。云雾起伏涌动,林中珍珠撒落,泉水叮咚;殿宇飘渺,山峰隐现。缓行山间,仿佛走进蓬莱胜景,翩然若仙。
  跳出山外,远处仰望,“奇峰插汉,霞卷云飞,岚翠欲滴”。尤其夏日,骤雨初歇,红日斜照,初见如丝如缕,袅袅娜娜,轻缠树丫;继而聚丝成团,娉娉婷婷,蒙络树冠,接着越聚越多,连接成一抹绕在山腰。云上受了日照,泛着红光,寺庙的飞檐从密林挑出,琉璃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云间耕夫樵牧若隐若现,似佛如仙。随着阳光的烤灼,云雾愈来愈浓,人隐退了,树隐退了,庙隐退了,整座山都隐退到了云雾背后,如仙去一般,倏忽幻变,更让人坚信刚才看见的就是仙境。
净土晨钟
  青白江城厢镇是金堂县古县城。县城东门外有一座古老的寺院,那寺院建于齐、梁间,唐僖宗幸蜀时,赐名叫“净土寺”。
  寺院很大,近三百来亩。院内“栋宇聿新,色相完具;法幢宝座,金碧炫耀;奇香异响,缤纷馥郁”。西面,一座高塔巍然高耸,在这平旷的川西坝子,十里八乡举头可见。东面,一座钟楼卓然而立,与高塔媲美,只稍逊一头。高挑的飞檐上,悬挂的铜铃,在清风中轻晃,发出清泠的净音。院后,是宋朝时县令陈嘉谟垒土而成的金刚山,山宽数亩,高仅丈余。历经数百载,他当年亲植的柏树老干虬枝,在蓝天白云间书写着庄严肃穆。院前,明朝僧人文雄挖掘的金刚池,水若心静,荷叶田田,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四围慈竹拢翠,凤尾摇曳。令人忆起的最是这净土寺的晨钟。
  漏催五夜,烟凝古刹,夜空如洗,晨风轻动,半轮残月斜垂西天,一抹曙色微露东方。在这万籁俱静之际,隐隐钟楼,钟声初动,与金磬之声断续于晓风残月之间,越过寺院红垣,越过竹林树梢,在古城的街巷间蔓延,轻叩店堂客栈的门窗,抑或在菜畦的阡陌间游走,悠悠的飘进竹林掩映的农舍,与农家特有的鼓皮房发出嗡嗡的共鸣……这禅林清音就这样响起于每个晨曦之中,惊梦振昏,涤尘洗心。
韩滩春涨
  韩滩这个地名,现在的金堂人都知道的,从焦沙尾到梅林公园外的这一大片水域就是。现在有桥名“韩滩桥”,自然也是因水名而来。赵镇老城,在汉晋时候,名字叫大渡,曾在这里设立了驿亭,名大渡亭。
  韩滩的名字,是在宋时才有的。当时,沱江已经是重要的水道交通枢纽。由于长期以来水流冲刷,河道沙石淤积,船舶航道阻塞。宋时,这个地方还属潼川府管辖。潼川府主管运输事务的官员转运使韩璹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航,率领民工疏浚了这里的航道。此后,人们为了纪念韩璹的功勋,就用他的姓氏命名了这片水域,称之为“韩滩”。
  疏浚了河道之后,中河、毗河汇聚到此,河面一下子宽阔起来。嘉庆《金堂县志》这样描述到:“每值春涛泛溢,聚如湖泽,烟波无际,舸舰迷津,颇为一邑巨观”。
  我们可以想见九百多年前,这里的一派胜景。春天来了,春阳融融,上游发源地的岷山冰雪消融,春雨新降,加之为了春耕播种,都江堰开闸放水,于是河水暴涨,河面愈发的宽阔。这春天的河水暴涨,有别于夏天洪水,它是那么的清澈碧绿。被称作“横渚”的小岛上桃花绯红,河堤两岸万柳含烟,远处的金堂山群峰叠翠,碧蓝的天空中白鹭翻飞,而江面呢,老鸦船、舂盐棒、毛叶秋、三板、纳条、拨窝……各色船舶挨挨挤挤,沱江拉船号子,此伏彼起,一片繁忙景象。靠近客栈处的江面上,装点得像浓妆艳抹的少妇似地画舫里传出悠扬的歌声。
文澜秋月
  在金堂县的旧县城(现今青白江区城厢镇)的西门外,有一堵河堤,长二十余丈,宽一丈左右,形状酷似“鹅项颈”,河堤一边是秀川河,一边是长宁河,两条河流夹持着这“鹅项颈”悠悠向东而流。这堵河堤是嘉庆十四年修筑的,当时的县令谢维杰给她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叫“文澜堤”。
  文澜堤有一道美景。每当秋夜,天高气爽,碧空澄净,花絮似雪的芦苇在秋风里摇曳,野鸭、鸥鹭在芦苇丛里偶尔啾啾鸣唱。此时,一轮皓月玉盘一般悬挂中天,游人伫立河堤,左边河水里映出一轮明月,右边河水里映出一轮明月,这样精致,堪与西湖的三潭映月媲美。清风微拂,衣袂飘飘,是人间,又如仙境。三、五文人乘月吟诗作赋,七、八酒友临水行酒高歌,那惬意,难容言辞道出。这就是文澜秋月。
宝塔临江
  冠紫山上在清代嘉庆之前,就有一座塔,可是,坍塌了。县令谢维杰在原来的塔基上又重新修了一座。定塔名为“培风塔”,取培养学子潜心向学,学业精进的意思,祈望学子学富五车,科第高中。并且把考中举人、进士的人的名字刻在塔上,以奖掖先进,激励后学。
  登上培风塔,“遥见烟峦四合,苍翠迎人”。栖贤山、云顶山绵延如弧,环绕着宝塔,如同水墨淡彩的屏风;而近处的低矮小山,有的如同书桌,有的如同砚盘;有的如同书箧,有的如同镇纸,有的如同笔架,有的如同墨碇。东方的圣灯山在起伏的群山间舒缓出一方偌大的台地,台地平坦,犹如陈子昂的读书台;南麓的毗河水自西蜿蜒而至,在冠紫山下汇聚成一泓圆形的深潭,潭水深暗,仿佛是王羲之的洗墨池。站在冠紫山下的毗河岸边,仰望培风塔。培风塔好似一支如椽巨笔沐风摩天,远山含日,塔影倒映在静静的毗河水中,令人澄心凝思。
  这山、这水、这塔,隐隐的弥散出一股浓郁的学风文气,氤氲在金堂的天地之间,酝酿着俊秀英才。
  还真不负先人美意,自塔建成,金堂还真的文风骎骎,文才辈出。
  金船舣峡
  北河、中河、毗河在金堂县城东端的梅林公园汇聚为沱江,浩浩荡荡向南奔泻六公里后,来到了鳖灵峡口。
  这里两山夹峙,河道逼窄,江水骤然湍急起来。在峡中的江水中隐约可见一堵巨石,巨石酷似一艘大船。传说李八百的女弟子得道后,一日驾着仙槎来到这高山峡口之处,翩然腾空仙去,飘入了云顶山上隐隐的白云之中。而她的肉身还留在船上。村里的渔人把她的肉身埋在了河岸边,顷刻之间,坟包之上金光万道,紫气升腾,空中传来清泠的铃铎之声……坟包化作了一座小山丘,至今人们还叫那小山丘为“仙女坟”。渔人们回头再看那船,那船激起巨浪,沉没在了江里,化着这酷似大船的巨石,人们称它为“金龙船”。
  宋朝的《太平寰宇记》和明朝的《蜀中广记》都说“《蜀记》云金泉县‘古有金船沉江之东岸锐底,民于水中往往见之’”。《蜀记》作者为西汉蜀郡成都人扬雄,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金堂便有了“金船”的胜迹,引来不少游客观看。到了清朝,一班文人墨客便给这道景观取了一个美名“金船舣峡”,即金船停泊在峡岸的意思。
白马涌泉
  清朝《金堂县志》里记载“涌泉,在治东万安乡”。万安乡,即今官仓镇。关于白马涌泉,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康熙年间,天旱了许久,农田皲裂,民无饮水,就连常年奔流不息的绵远河也断了流。一位刘姓的老翁却常常看见一匹似雪白马到干涸的田里去饮水。老翁奇怪,哪里有水给它喝呢?每每跑近去看。待到老翁跑近,白马便杳然隐去,无踪无影。一次,老翁潜伏而前,终于看见白马遁入了不远处的田里。于是老翁就在白马遁入的地方挖掘,挖不到几尺,地下一股巨大的清泉喷涌而出。村民们欢呼雀跃,便筑起堤坝,围成水塘。站在堤岸可以看到塘里有四个泉眼,泉水推动着银白的细沙翻滚,周围没有一丝水草和绿藻,形成直径丈余的白花花的圆形,老人们说,那四个泉眼就是白马的四蹄。有了这泉水,方圆千余亩农田都靠它灌溉,村落里原来干硬得石板一样的农田,都变成了膏腴之地,从此四季瓜果飘香,年年五谷丰登。春秋时节,风和日丽,堤岸绿柳扰扰,远处的磨坊里,水碾咿呀作歌。少男少女在这碧波里荡舟游玩,老翁们便在远处的僻静处垂纶钓鱼。好一派桃花源美景。
  距今三百多年了,白马泉还是那样洋洋洒洒的涌泻而出,在这被称着官家粮仓的平畴沃野书写着诗情画意的鸿篇巨制。只分出一股泉水来,就形成了四百余亩的白马湖,用作国际铁人三项赛的水域赛场。
  三星伴月
  上世纪80年代城厢被划入青白江区时,金堂八景的文澜秋月等两景被划出。因此才有了三星伴月之补充。三星伴月位于现三星镇来宝沱村(一说为星月村),由三座土丘组成,与沱江相望。三星镇因此得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金堂县现在只有五景:云顶晴岚、韩滩春涨、金船舣峡、圣灯朝佛、白马涌泉。净土晨钟、文澜秋月、宝塔临江三景现属成都市青白江区,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北新经济开发区有一条就叫文澜路,取名理由就是文澜秋月这个历史名称而来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6
金堂八景:云顶晴岚、韩滩春涨、净土晨钟、文澜秋月、宝塔临江、金船舣峡、圣灯朝佛、白马涌泉。其中净土晨钟、文澜秋月、宝塔临江三景现属青白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