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有些话真的很伤孩子

如题所述

父母请“口下留情”

最伤孩子的7句话句句戳心

“我再也不管你了”

当父母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真实想法:“按照我规划的路走,你未来才能过得更好。

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强迫我?

对未知的不确定,让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因为这种恐惧,我们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你听我的我就管你,不听我的,我就不会再理你。

家庭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忠于自我,父母只是他们成长的旁观者和引导者。

与其强制规划,不如在和孩子沟通时顺势而为,基于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进。

“我说不行就不行”

当父母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真实想法:“这件事是错误的,不可以做

孩子理解:“因为你是大人,所以我只能暂时服从你的安排。”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经常以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再强制要求孩子怎么做,他们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当和孩子有了分歧时,与其强加干涉,不如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再表达你的担忧和顾虑。

尊重孩子的选择,倾听孩子选择背后的为什么,也是和孩子之间建立沟通信任的一种方式。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当父母说:“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真实想法:“我给你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

孩子理解:“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看似在民主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实则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通过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力地位。

培养一个没有主见和自主思维的孩子,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多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多问问孩子“你的想法是怎样的”,支持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尝试,这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没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当父母说:“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真实想法:“你需要更加努力。”

孩子理解:“我很差劲。“

心理学中有个"阿伦森效应”,指的是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这种奖励越多,孩子的进步就越快;反之,差评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把它当成自己的标签,从“可能做不到”最后变成“真的做不到”。

“就知道玩一学习就没精神”

当父母说:“就知道玩,一学习就没精神。“

真实想法:“学习的时候不要想着玩,才能进步。“

孩子理解:“在妈妈眼里,我只有做个学习机器,她才满意。”

尽情玩耍,并非是放纵孩子,相反,是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学习的压力,给自己的精神层面充电。

无论是学还是玩,都可以遵从“要事第一”原则。

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互相链接,达成平衡,才能产出最佳效能。

“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当父母说:“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真实想法:“你要学习别的孩子的优势。”

孩子理解:“我不如别人,在爸妈眼里我总是很差“

与其揪着孩子的“短板”,不如关注孩子的“长板”,每个孩子的优势,都能以不同方式“对接”到学习方法上。

“创造性沟通原则"里指出:要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

与其让孩子和不同的人横向比较,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不如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孩子纵向超越自己

“你又错了,真笨”

当父母说:“你又错了,真笨!”

真实想法:“用心一点,就可以成功。“

孩子理解:“我是个失败者。”

当孩子在面对一两次的失败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当孩子偶尔失败时,父母可以尝试沟通中的“以终为始”原则:既然目标是为了让孩子避免再次失败,那就从此刻的失败中寻找经验,继续尝试,而不是把宣泄情绪当做沟通方式和目的。

比如,在日常中,少用“近视眼"”,多用“放大镜”,忽略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多说几句“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你愿意再试试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