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禅宗六个祖师的介绍

如题所述

一.达摩初祖
‘达摩祖师’也称作‘达摩大师’,系‘释迦牟尼佛’下传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而‘达摩祖师’之名,却是本国 善信一般的称呼。

‘达摩祖师’,俗家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改号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罗尊者得道祖师的密迹,因而说:‘汝于诸法,已经得到通量,要知达摩的意义,为通为大,宜名达摩;’此后,祖师便改名为菩提达摩了。十八罗汉中,排名第二的达摩祖师,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来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 是印度禅宗二十八祖,于梁普通元年来到中国,受到广州刺吏的礼遇,并上表奏文武帝。有一次与梁武帝问答之间,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后就北渡到嵩山少林寺。在寺后五乳峰找到一天然石洞,终日面壁苦修,长达九年之久,后来感动慧可法师,才得传法师衣钵。因为他面壁这么久,故人们又称他为“面壁达摩”。 二.禅宗二祖 - 慧可大师 慧可是中国嫡传达摩心法的禅宗二祖。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又名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生于公元487年至公元593年。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等记载,慧可早年博览老庄易学,后览佛书超然自得,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遍学大小乘义,精研三藏后于香山坐禅八载,宝静禅师嘱其往嵩山少林寺受教于达摩,时慧可约四十岁。慧可于达摩处从学六年,嫡传达摩心法。达摩入寂后,慧可亦到黄河流域一带隐迹埋名,但由于"昔怀嘉誉,传檄邦畿",许多道俗仍然寻迹前往问道,慧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其后到东魏京城邺都(河南省安阳县)大弘达摩禅法。当时北方佛教学风保守,邺都有道恒禅师, 密遣弟子非难慧可不遂,乃至贿赂官吏,企图加害,慧可流离于邺、卫之间(河南省安阳、汲县)。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 公元577年亡北齐,并把灭佛行动扩大,慧可和同门昙林"共护经像"遁隐到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在这里度僧璨出家并传以心法咐嘱,是为禅宗三祖。公元579年北周宣帝恢复佛教,慧可重还邺都,至隋.开皇13年(公元593年)圆寂。
慧可嫡传达摩禅法,有"立雪断臂"的求法故事。据唐.法琳撰<慧可碑>相传慧可求法时,达摩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方可得也。慧可乃雪立数宵, 断臂而无顾,获达摩安心法门。此段公案,道宣之《续高僧传》则说为遇贼被斫一臂,但后人皆多采前说。慧可所传禅法精神可见于《传灯录》、《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等多种史传记录,最脍炙人口的是向达摩求法及向僧璨传法的两则公案,皆可见于《景德传灯录》:
光曰(慧可):"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达摩):"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其次为慧可度剃僧璨一则公案:僧璨本为一居士,年逾四十,设礼而问师(慧可)曰: "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另外, 据《续高僧传》唐代时似有慧可的文集传世,后来失传了。慧可曾有诗答向居士问佛法事:"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三.禅宗三祖 - 僧璨大师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礼二祖慧可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疾,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三祖僧璨大师,生平、籍贯不详,一说是徐州人氏。北齐天平二年披剃于慧可大师座下;同年三月,于光福寺受具足戒,所患的疾病也日渐痊愈,只是头发脱落殆尽,当时人称为“赤头璨”。

  为感念二祖慧可大师的恩德,从此随侍二祖,执弟子礼。两年之后,二祖告诉僧璨大师:“菩提达磨祖师将正法眼藏携至中土,付嘱于我,今天我将此衣法传授予你,你要尽心守护,不要令此心法断绝。现在我送你一首偈,你仔细听好:‘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又叮嘱道:“往后将有国难来临,最好先隐居山林,不必急着弘法行化。”僧璨大师问道:“和尚既然能够预知未来,恳请慈悲诲示。”二祖回答:“并非是我有先见之明,而是达磨大师所传的《般若多罗悬记》中记载:‘心中虽吉外头凶’,我核算时间,应在此时。你要牢记教诫,切勿弘化,须待时机成熟,以免遭此世难。我有宿债需偿还,你好自为之,等待因缘传法。”

  慧可大师传法之后,即游化于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城中,随缘说法,达卅四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西元五九三年)受人讥谤,遭受迫害,乃于三月十六日示寂,葬于磁州(今河北省),唐德宗追谥为“大祖禅师”。

  北周建德三年(西元五七四年),武帝下诏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敕令僧、道还俗,将境内佛法诛除殆尽。建德六年,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再度下诏毁灭经像,一时之间,北地佛教声迹俱绝,史称“周武法难”。

  在这政权急剧交替、人心纷乱的时代,不仅佛教受到空前的压迫,中原整个政局也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僧璨大师,适逢法难,隐迹于山岩水泽,避难于舒州(今安徽省)皖公山与太湖县司空山之间,潜心静修,等待因缘。

  随开皇十二年间,一名年仅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因仰慕僧璨大师道风,前往皖公山参礼请益,深得佛法玄旨。之后,便于僧璨大师座下奉侍九年。道信禅师受具足戒后,三祖屡次堪验,确认他已得诸佛心印,遂为其传法付衣,其传法之偈为: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神下种 华地尽无生”

  传法之后,僧璨大师即随同宝月禅师、神定禅师等,南游至罗浮山(今广东省境内)隐居,随缘度化。二年之后返回舒州,远近士庶纷纷前来供养、听法,僧璨大师在此阐扬禅理,广宣心要,并重修山谷寺,当时四方前来参礼者不绝于途。

  隋炀帝大业二年(西元六○六年)十月十五日,僧璨大师为四众弟子说法毕,便立于屋前的大树下,双手合掌而逝。其对生死的解脱自在与任运自如的示现,令在场大众莫不称叹信受,广为供养,并于立化之地启建“立化亭”,以纪念僧璨大师之高风亮节。大师后被尊为禅宗三祖,唐玄宗赐谥为“鉴智禅师”。

  四百多年以后,初唐河南尹李常,平素景仰僧璨大师,因为僧璨大师所葬之地众说纷纭,李常便询问荷泽神会禅师:“僧璨大师所葬之处,有罗浮山与皖公山两种说法,到底那一个才是正确的?”神会大师回答:“僧璨大师自罗浮山回到皖公山后,经一月余才示寂。现在皖公山中即有三祖古墓。”李常听说,仍是半信半疑;恰逢此时被贬谪为舒州别驾,便特地前往皖公山山谷寺求证。结果,不但证实三祖墓穴所在,更在瞻礼启圹时,得到五色舍利三百粒。李常便将其中一百颗以自己的薪俸,于山谷寺中起塔供养;再将一百颗分送予神会禅师,以证明其所言不虚;最后一百颗则随身供养,设长斋供奉于洛阳自宅中。 四.禅宗四祖 - 道信大师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岁九月四日,安坐而逝之前,对门人如是垂示教诫。
四祖道信大师,生于陈国太建十二年(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在魏晋南北朝历史里,随着政变复杂,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态纷乱无常,道信大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成长。
虽说南朝佛教发展隆盛,据史书上记载: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当时许多道场景象式微,僧团规矩荡然无存,僧众们奔波忙碌也仅是为求三餐温饱,说不上了脱生死的修行,更谈不上弘法利生的度众愿行。
道信大师,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异常人,对佛法信解表现,更是犹如宿世薰习。初出家修行之际,并未有善知识引导,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却保持着洁身自爱的行谊,密怀斋检,庄严戒行,清净的行者风范,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师年仅十四岁,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说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
三祖说道:“什么绑缚了你?”
道信大师回答:“没有人绑缚我。”
祖曰:“那么何必更求解脱呢?”
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从此随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胁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屡次加以勘验,知道道信大师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便传付他衣钵,说偈道:“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广开禅门,是为禅宗四祖。
当时隋朝,出家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国家规定,必须先经国家定期举行考选,由僧众选举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师初入僧门,正值国家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因缘际会下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之允许,未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与世同存,化乐有情。所以参与考试,于吉州受戒,依国家分配,住于吉州。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师领众至吉州,适逢群盗围城,历经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内泉井干涸,兵粮已经尽绝,大众皆感到忧惧,四祖便教导大众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此时城中群众人人一心,意志坚诚持诵。城外的盗贼这时遥望城中,看到城上仿佛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互相告诫说:“城当中一定有异人,我们不可以冒然进攻!”便解围而去。
四祖道信大师游学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触三论宗、天台宗,更能将诸多教法融合无碍,运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蕲州,住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观察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
便问他:“你姓什么?”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问:“是什么姓?”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又问他:“你没有姓吗?”回答:“性空,故无。”
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四祖弘扬禅法期间,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一天告诉大众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了什么吗?”大众皆默然,唯独弘忍说道:“难道是和尚日后会旁生一支法脉吗?”四祖说:“对。”四祖知道因缘到了,便亲自寻访,此即后来牛头山法融禅师,别立“牛头禅”。
法融禅师初见四祖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禅师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四祖又说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日付嘱于你。谛当信受我的叮嘱,只住此山。日后当有五人绍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后,便返回破头山(即双峰山)终老,寿七十有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
四祖道信大师尽其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因之后五祖弘忍大师于黄梅东山弘传佛法,世人称其“东山法门”,尊称四祖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唐大历年中,唐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师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五.禅宗五祖 - 弘忍大师 弘忍大满禅师
(西天卅二祖,东土五祖)AD602-675

  唐代僧。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本为破头山中之栽松道者,尝向四祖道信请法,四祖言其已老,纵使得法,亦不能弘传。师听即去,至一水边,见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师曰仍须父兄应允使可行,师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师即回,女归辄孕,女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后生一子,即师,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遂举之。成童后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

  七岁时随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得其心传。师之法相庄严,曾有智者见之,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足见师已具足如来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师承法席,世称“五祖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

  本来禅宗自达磨祖师东来,向以楞伽经为弘法之依归,自五祖始,乃以金刚经弘传世人,六祖慧能更因听闻金刚经而有省。中国禅宗自初祖达摩至五祖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宗派所承认,弘忍继之发扬而更兴盛,时人谓其禅风为“东山法门”,以彻悟心性本源为宗,守本真心为参学之要。

  师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师,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后称“北神秀,南慧能”。禅宗并自慧能起走向普传期。

  师于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传世。
无姓儿 师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姓非常姓 四祖道信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即师,祖见师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即问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祖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祖曰:“汝无姓邪?”
答曰:“性空,故无。”
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师母所,乞令出家。师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付法传衣。轮刀上阵 咸亨中有居士卢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知是异人,乃着槽厂去。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菩提本无树 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于廊壁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
卢在碓坊,忽聆诵偈,知未了,因请张别驾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见此偈,于夜潜为慧能说金刚经。能言下大悟,遂传顿教及衣钵。师颂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法语节录
十四问答 五祖弘忍大师以问答之方式显自心是道,是一佛乘。计有十四问答:
1.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2.何知自心本不生灭?
3.何名自心为本师?
4.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5.既是生佛体同,为何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乐,众生生死受种种苦?
6.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而众生迷?
7.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
8.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门?
9.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10.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11.何名无记心?
12.云何是我所心灭?
13.请示真心
14.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六.禅宗六祖 - 慧能大师 於公元638年,六祖慧能大师诞生於现
在的广东梅县。慧能约到22岁时,他的父
亲过世。母子两人搬到广东省的南海,相依
为命,慧能以砍柴维生来供养母亲。到了2
4岁时,有一天他把所砍的柴拿到一家客栈
去卖,正要离开时,听到客栈里有人在朗诵
金刚经,他就被金刚经吸引住了。於是他前
去请教朗诵的先生说:「您所朗诵的这些
话,听了让我身心非常舒畅,不晓得这是从
哪里学来的?」这位先生告诉他:「这是金
刚经,现在湖北省的东禅寺有位弘忍大师在
讲金刚经。听说听了金刚经以後可以解除人
间一切的灾难,可以得到智慧,可以以清净
的心直接到佛国。」他听了非常向往,但是
苦恼母亲没有人供养。这时有位先生很好心
地给了他白银�9�8两,让他安顿好母亲後,专
心地去学佛。而他的母亲也很鼓励慧能去向
弘忍大师学法。於是他离开母亲,从广东走
了一个多月到湖北东禅寺。
「只求成佛,不求余物」
到了东禅寺见到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
他:「你是哪里人?来做什麽?」慧能回答:
「我从广东来的,是没有读过书的乡下人。
我是来求佛法的,我只求成佛,其他什麽都
不要。」五祖故意试探他说:「你这个乡下
的南方人,哪有资格修佛法呢?」慧能回
答:「人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都是一样的。
就像大师是和尚,我是乡下人,但是佛性并
没有差别。」由此五祖得知慧能具有大根
器,但因为旁边有许多修行人忌妒心很大,
五祖不方便多说,就说:「乡下人懂什麽!
到後面做工去。」慧能就去做舂米的工作。
菩提本无树
五祖跟一千位弟子说:「你们来这里修佛
法都只是求人间的福报。看看有没有人能真
正懂得自己的本心、见到本性,你们写一首
偈语给我看,如果我认为已经见性的,我就传承给他,立为六祖。」当时的教授师是神
秀,大家都认为他才有资格,应该由他来写
这个偈语。因此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
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
秀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句
子,摆了三四天才偷偷贴在走廊的墙壁上。
五祖问他这偈是不是你写的?神秀回答
是。五祖说很好,要大家照着这个偈去做,
就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饿鬼、地狱这三
个法界)。
过了几天,慧能听到有人在朗诵神秀的偈
语,问了来龙去脉,最後走到写偈语的墙壁
前面,因为不识字而请人代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见解是直接见性的,
自性根本没有尘埃,哪里需要「时时勤拂拭」
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做舂米的工作大约八个多月,五祖才
去看慧能,并问他说:「米熟了没?」慧能
回答:「米早已熟了,但还没有筛。」五祖
拿着手杖在地面敲了三下就走了。慧能了解
五祖的含义,便在夜晚三更时去拜见五祖。
五祖便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时,慧能恍然大悟,说:「何期
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讲完金刚经後五祖弘忍便把衣钵传给六
祖慧能。为了避免六祖遭到伤害,五祖便悄
悄地送走了六祖。在渡河时,五祖说:「我
来送你一程,就由我来渡你过河吧。」六祖
回答:「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之後六祖
在猎人队中躲了16年,到因缘成熟时才出
来弘法,将禅宗发扬光大,一花开五叶,发
展成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个宗
派,成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
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悟觉妙天师父便是临
济宗的第48代宗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慧能(638—713)】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槃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慧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慧能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不久,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参照本书“法宝坛经”条)。从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其间,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于宫中供养,并问禅法。二师皆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神龙元年(705),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712)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宪宗时(806—820)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慧能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紵涂漆于其上,形象生动逼真,现存于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  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慧能本与神秀同为弘忍门下的大弟子。但因对禅的看法不同,后来遂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禅法多弘传于北方贵族阶层,南宗初行于岭南一带。后由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极力批评北宗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影响所及,北宗的势力遂逐渐衰退。  慧能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法宝坛经》。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后后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慧能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因此他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净土法门,另有一种看法。他对韦刺史开示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四十三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十人,《祖堂集》列举八人。但是最著名于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  此外,《僧传》、《传灯录》所未载而见于金石著录者有净藏(675—746),也是六祖知名弟子,他把南宗禅传入嵩山(《金石萃编》卷八十七《净藏禅师身塔铭》)。
第2个回答  201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