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农民收养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后,他怎样对老农一家的?

如题所述

《诗经》中记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之后,应该理所应当地予以回报。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过后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河南一农民收养日本兵47年,给予亲人般的照顾,虽然听起来很离奇,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后,他是怎样对老农一家的?

日本借着蹩脚的理由发动了侵华战争,经过了长达14年的激战,中国儿女以奋勇反抗之姿,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终于齐心协力将日军赶出中华大地。这十几年的悲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铭记历史负重前行,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日军在战败之后,匆匆撤军,与此同时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还是有一部分日本人留在了中国,其中就包括在战争中受伤的日本兵石田。石田因为受伤,又与部队走失,所以沦落到了街头乞讨。但当时的人看见他身穿日军的服饰,所以非但没有予以帮助,反而打骂他漠视他。当时石田对当地的语言又不通,就算想解释什么也没办法。

这时,一个老人走近看到了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石田,觉得他很是可怜,便有些心软。毕竟战争不是由一个士兵就能决定的,因为战争流落到异国他乡的石田,也挺可怜的,老人生了恻隐之心,就想着帮帮他。于是把身上仅有的两个粗面馒头分给了他,石田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饭了,拿过馒头之后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老人本来只想给他分两个馒头,没想到石田竟然跟着自己一路到了自家门口。虽然没有说话,但老人知道,此时的石田已经无处可去了,也是没有办法才跟来的。老人想了想,便把他领回了家,那个年代农村生活都很贫困,多一个人不多,少一个人不少,干脆就让石田住下来,收留了他,这个老人正是孙邦俊。

后来才知道,原来当时的石田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很年轻也很有力气,住到孙邦俊家之后,便每天都帮着孙邦俊家里干农活,非常勤快。后来石田便跟着孙邦俊学中文,慢慢地就会讲一些简单的中国话了。他告诉孙邦俊,自己本来是一个大学生,因为战争被迫退学入伍,但年纪轻又没见过战争场面的他,一直以来都很胆小,有时候连枪都拿不稳,所以士兵们都笑话他。

后来因为战争中受了伤,又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就一个人到处流浪。虽然战争结束后,其他士兵都回国去了,但并没有人来寻找石田,更没有安排他今后的生活,只能自给自足。说到这儿,石田忍不住流出了泪水,他惋惜自己是一个被迫上战场又被遗忘的人。孙邦俊安慰他说,以后就在中国住下去,如果有机会再回国去。

就这样,石田在中国待了整整47年,已经入乡随俗,与当地的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了。虽然孙邦俊一家人对他很好,但是石田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那里有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已经几十年没有见面了,不知道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很想能够回家去看看他们。但那时候中日关系比较微妙,关于石田回国的事也一再推迟,石田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能够回国去,心里一直不断地思念着。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才算有所缓和。到了1992年,日本有代表团到中国来进行访问,石田惊讶地发现,日本代表团的其中一个成员就是自己曾经的战友,回家总算有了盼头。在1993年,石田顺利联系到自己的家人,之后踏上回国征程。石田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他一直都深刻地记着孙邦俊一家人对他的好。为了表示感谢,他在太山庙乡捐赠了一座以中日友好为主题的植物园。除此之外,他还另外给了孙邦俊的家人15万元钱,这笔钱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了,他这样的举动也受到了认可和赞意。

《说苑·复恩》中记载,“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正是因为有孙邦俊一家对石田的无私帮助,才换来了石田的感恩。对于石田来说,孙邦俊一家人不仅在石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还让他感受到了朴实的爱。这件事也让更多人警醒战争的危害,珍惜和平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他非常感谢老农对他的收留与帮助,所以在回家之后,他专门成立了一个资金会来帮助老农以及他村子里的人,甚至还盖了一个植物园,以老农的名字命名。
第2个回答  2020-12-27
后来他不仅帮助了他们的生活,还给他们买了房子,买了车子,还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
第3个回答  2020-12-27
后来他给这位老农的家庭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并且拿了大量的资金对老农的家乡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