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为什么叫文献之邦

问一下

莆田为什么称为文献名邦?兴化大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莆仙历史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莆田市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五代时期,歌舞、音乐、百戏就已盛行。唐代后,书法绘画开始发展,涌现出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其佳作传世至今,成为国宝。历史上,兴化著书立说者众多,唐代的黄滔被誉为八闽“文章初祖”;郑樵、刘克庄、林光朝、蔡襄、李霞、李耕,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一、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剧种,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溶进了独特的莆仙方言和民歌俚曲,到宋代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杂剧”。

二、民间习俗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莆田是由闽族? 闽越族? 汉族这一历史进程走过来的,这就决定了她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不仅继承发扬了远古的闽族、闽越族的遗风遗俗,还接纳融汇了大量的外来民情习惯,特别是纳入汉民族这一大家庭后,便使其步入文献名邦、礼仪之邦之林成为可能。故而,从兴化民俗整体看,既有同汉族相一致的民俗,又有特有的习惯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三、科技
  在古代,莆田市科技活动比较突出的是农业方面和航海方面,建筑业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有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耕技术方面有著名的《荔枝谱》、《种荔记》、《茶录》等著作。《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荔枝专著,被译成英、法等文字流传海外,航海、天文方面自唐代起,兴化人就有显著的成果,涵江天妃宫里珍藏的画有罗盘的明代航海星图,就是明证;元代莆田人陈绍叔悉心从事天文科学研究,以木、铜制浑天仪,观测天体,自制精微天体模型,传授天文知识。教育莆田市兴学重教之风代代相传。“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兴化的传统“家训”,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奋发进取,涌现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历代名人。

四、历史教育概况
  南朝梁陈时期,郑露三兄弟入莆倡学,是莆仙文化教育的开端。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由林藻、林蕴创办的“澄渚书堂”(今莆田县西天尾镇澄渚村),广招学子,成为福建省第一所书院。兴化方言 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文史大观兴化科第与著作历史上兴化有过科甲相望、簪组蟑联的盛况。
  据方志和史料统计,自中唐至清末的1200多年间,举进士的共有1700多人,其中状元11人(福建共34人)榜眼5人、探花5人。状元:(宋)徐铎、薛奕、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元)林济孙、林亨;(明)林环、柯潜。榜眼:(宋)陈睦、方天若、李仁师、陈俊卿、蔡佃。探花:(宋)李昭远;(明)黄、林文、李仁杰、戴大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古人历史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