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调控指的是什么?

生态调控的途径是什么

生态调节通常是指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涵养水分污染物净化、固定CO2营养循环、气候调节、有害生物的生物控制、灾害预防、防风困沙等,生态调节功能的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当前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1]
中文名 生态调节 外文名 ecoregulation 功 能 生物控制、灾害预防、防风困沙等 问 题 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 途 径 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等 归 属 生态学
基本内容编辑
生态系统在不同的空间单元具有不同的生态调节功能,生态调节的功能大小是与空间相关的。对生态调节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基础,并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的前沿课题。研究生态调节功能与各空间单元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之间的关系,无论对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还是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多功能性越来越凸显,其不仅生产农产品,还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能,即农业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之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并列“,更加突出了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使中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2]
生态环境问题编辑
1、水环境污染严重,治理任重道远;
2、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低;
3、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5、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6、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污染加剧。 [2]
生态调节途径编辑
农业非点源污染生态调节与控制的三种途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建立植被缓冲带、利用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不同作物的种植制度、耕作方式、农药化肥施用方法、灌溉制度等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相互组合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采取适当的农田管理方式,如农作物间作套种、少耕、免耕、喷滴灌、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用法及施用时间等。
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污染发生,通过优化种植制度、土壤合理耕作培肥、合理灌溉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水体环境质量,保证农业稳产高产。指出建立植被缓冲带和湿地生态工程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调节措施,合理规划设计、优化结构和植物种类,可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 [3]
建植被缓冲带
利用不同植被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的互补性和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截留、过滤能力,在农田与水体之间建立合理的林带或草地过滤带将农田与水体隔开,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地表和地下径流带来的非点源污染物。 [3]
湿地生态工程
在农田生态系统增加一些湿地面积,可以有效地消减农业非点源的污染负荷。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类似沼泽的系统,在一定长宽比、一定坡度的地块中,由土壤和填料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中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床体表面可种植芦苇或凤眼莲等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来实现污水的净化,如在表面种植芦苇则称芦苇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1、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反馈
调控,
多元重复补偿稳态调控,本能调控。自然调控机制是
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继承下来的生物本身,生物不生物,
生物不环境之间的基本机制,如各类型的随动调控,
优化调控,程序调控,稳态调控和光温对植物发育,
昼夜节律对家畜行为的调节作用以及林木的自疏,功
能组分冗余,反馈现象。相对于人工调控,自然调控
更为经济,可靠和有效,往往也是人工调控的依据和
基础。
2、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控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
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投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和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
(1)生境调控(2)输入输出调控
(3)农业生物调控(4)系统结构调控。
第2个回答  2020-10-21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具有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态的特点,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员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靠一种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调节过程,各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是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存在,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所谓反馈,是指当系统中某一成份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种现象称为反馈,反馈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如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下降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的增加。

正反馈比较少见,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种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在自然界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鱼类死亡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正反馈常具有破坏作用,但它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当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最稳定的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的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撒农药等,还有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引发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全球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平衡失调的初期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觉。如果一旦发展到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为了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圈是一个高 究竟什么是“食人鲳”?基础。因此,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