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化学除杂问题

有什么具体的方法

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题型解答

(除杂质、分离、鉴别、推断)

除杂质:物质的提纯又称之为除杂质,即将所需物质中的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的该物质的操作

重点掌握常见离子:H+、OH-、SO42-、Cl-、CO2-3等的鉴定方法.在混合物提纯中,还要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强化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加深理解和应用.

1. 除杂质题: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一 化学方法: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步骤;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②不变:被提纯的物质不能改变;

③易分: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易分离。

三步骤: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五种常用的方法: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NaNO3;NaCl)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NaCl;Na2CO3)

(3)置换法:应用金属活动顺序通过置换反应除去杂质的方法。(FeSO4;CuSO4)

(4)转纯法(转换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CO2(CO))

(5)吸收法:利用混合物中某组分化学性质的差异,用试剂吸收其中一种,从而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H2;CO2)

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

3. 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或KNO3。只要把NaCl溶液中的Cl-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溶液,另一瓶则是KNO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① H+ :紫色石蕊试液。 NH4+:碱溶液——有NH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② OH-: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③ CO32-:稀HCl和石灰水——有CO2↑。

④ Cl-: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⑤ SO42-: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2)特征离子关系图

(3)物质鉴别的原则

① 操作简便: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② 现象明显:使待检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③ 防止干扰:鉴别Cl-和SO42-时,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4)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① 气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② 固体、液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③ 一种试剂的鉴别:

A.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B.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C.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D.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E.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F.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④ 不同试剂的鉴别:

A. 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B. 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 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4. 物质的推断题:

物质的推断是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运用物质的特性,经过分析、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以确定所给的未知物是什么物质,不可能是什么物质;确定混合物里或溶液里肯定有什么物质,肯定不含有什么物质,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推断题是考查化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常见的有文字叙述、图表式、链条式三种形式推断题,无论哪种形式推断都必备的知识有反应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现象、溶解性等。在题目分析过程中,注意关键字的分析,如某物质溶于水是“生成”还是“得到”,“生成”是反应产物,“得到”既可能有反应产物,也可能有原物质。加酸沉淀溶解时有气体生成,一般有CO2-3。沉淀溶解但无气体生成时,一般有OH-。部分溶解时,一定有BaSO4或AgCl等。

解推断题应注意:

(1)推理分析要紧扣实验现象,思考时要层次分明。判断的结论要准确,既要明确的肯定,又要明确的否定。

(2)一般情况下,与试题叙述的现象完全吻合的是“一定存在”。与现象不吻合的或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使现象不正确的物质是“一定不存在”。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不影响其它反应的现象或自始至终没有参与任何反应的物质是“可能存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0
1过滤法: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差异,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跟液体分离。悬浊液及溶解于水能形成悬浊液的固体混合物,通常用此方法分离。2结晶法:对于由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根据各组分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分法进行分离、提纯。如提纯KNO_3和少量NaCl杂质的混合物,先用80℃的热水配制成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到20℃时,绝大部分的KNO_3晶体析出。3蒸馏法: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加以分离。如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1 过滤法: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差异,把不溶于液体的 固体跟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