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释迦牟尼是怎么在一棵普提树下觉悟的? 释迦牟尼的智慧、觉悟和爱因斯坦的智慧相比较如何?

如题所述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社会的极度黑暗的时代:小国林立,征战不断,强权就是绝对的公理,那时人民的困苦可想而知,而即使是那些小邦的贵族,也在强权的打压下惶惶不可终日,兼之以印度酷热的气候,我们不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充满了怨毒的社会。释迦牟尼本人是当时一个小城邦的继承人,而据考证,这个小城邦的面积约为百余平方公里,且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另一个较大国家的附庸,至少那时“净饭国”绝没有后来的佛经所描述的那么富足并充满诗意。在那种情况下,准确地说,释迦牟尼是逃避了那个费力不讨好的继承人脚色,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果然“英明”。不久,“净饭国”这个小城帮就灭亡了,同时释迦族也被灭族。据记载,释迦族在遭遇侵略战争的时候,曾经请求正在带着一大群乞丐到处游逛的释迦牟尼施以援手,但却被释迦牟尼以奇特的理由,奇特的方式在事实上拒绝。

  我不知道释迦牟尼是否如文学作品中的哈姆雷特,是拥有某种忧郁气质而内心矛盾的王子,但是我知道哈姆雷特至少抗争过,只是因为怀疑自己做法的真正价值而满怀痛苦地放弃了,但是我宁愿相信:如果哈姆雷特遇到的不是篡位,而是灭国灭族的灾难,那么他将没有任何犹豫,更不至于无耻到为自己的逃避找一个涉及“宇宙真理”的充分理由。

  释迦牟尼放弃其继承人的地位,常常被其自认自称(其实释迦牟尼并不认识他们,也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的中国佛教弟子认为是一个全宇宙中的最伟大的行为、无与伦比的壮举。而认定这种伟大的理由,是这个举动本身显示了释迦牟尼具有丰富而高尚的感情。但是,很少有中国佛教徒去告诉人们一个真相:释迦牟尼放弃其继承人位置,实际上是因为这个位置已经充满着危险,而且最大可能是生命危险。但是中国的很多佛教徒却非常乐意维持这个谎言,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承认自己跟错了导师,而对于作为一个外国人的释迦牟尼,在中国的佛教徒可以较好地把握关于他的信息资料,并按其需要来供给人们,按照他们可以任意想要的样子来吓吓其余的中国人,这是佛教在中国逐渐被神话,而释迦牟尼逐渐在中国被神化的最深层的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5
佛陀的觉悟,是因为他从离家开始先师从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修禅定,行苦行,后来觉得苦行不能解脱,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了一条解脱之路,修习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禅八定,而后在树下成佛。换句话说,他成佛绝不是一下子就成了,他为了觉悟修行了很多年才成的。而爱因斯坦的智慧也非常高,但与释迦牟尼有本质的区别。释迦牟尼是内修,而爱因斯坦是外修,两个方向。
第2个回答  2013-09-23
35岁,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发大誓愿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入道成佛。以此思索,构成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的四滴: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之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断烦恼”的意思),而不再堕入六道的轮回。
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意译“智慧”,在英文中写做“panna”。
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第3个回答  2013-11-15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久劫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的修行成果了,今生才智慧过人,愿力深厚,所以就觉悟了
另一种说法,也许早就觉悟了,但是为了告诉众生,才表演一番。
爱因斯坦是聪明智慧过人,诸佛菩萨等的智慧是了生死的般若智慧,你要有了般若智慧,什么有限无边宇宙啊什么E=MC2啊 统统都是小儿科,那是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
第4个回答  2013-09-23
佛陀悟道一是因为累世的修行,已经成佛,一是因为思考。
释迦牟尼的智慧是圆满觉悟,又叫般若,是世界本源,爱因斯坦的智慧则是世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