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吗?

人一生之中,有十二因缘,来描述人一生的过程,你知道吗?

十二因缘:由无明、�0�0、�0�8开始。十二因缘包含十二支,并且是佛陀曾经讲述过的内容,然而,到底这十二支包含�0�9麼?以有部的典籍�0�5�0�1有四种�0�1法,如贪从何处缘起、阶段性的缘起等等,可是就唯�0�8以上,�0�1可�0�7照广�0�5的讲法�0�5谈。
排�0�4方面,为何会有十二支?从因果�0�5看,首先必须播种,给予灌溉施肥之後,才会有成果出现。从因素角�0�3谈,一是种因、其次是灌溉所种的因,而无明、�0�0、�0�8,指的�0�1是播种的阶段;爱、取、有,则是滋润的部分。从果的层面谈,就会有名色、�0�7入、触、受,以及生、�0�2、死,�0�0组情况。
播种:无明、�0�0、�0�8
通常会提及能引支(无明、�0�0、�0�8),其内含的意思�0�1是播种,也由於已经播下种子,其结果就会牵涉到名色、�0�7入、触、受。其次,�0�1到滋润、培养之後,产生的是生,有�0�4生,接续著�0�1是�0�2、死。总的�0�5�0�1,必须先播下种子、再加上助缘的滋润,因素才得以圆满,其後方能有果产生。倘�0�6缺少�0�4种子,�0�3管如何加以灌溉、滋润,根本成就�0�3�0�4�0�9麼;反过�0�5�0�1亦然,即�0�1是播下种子,没�0�4其他条件的滋润,�0�9麼也产生�0�3�0�4。
�0�3妨想想播种,无�0�5是花、麦等等种子的种�0�6�0�5�0�3胜�0�5,在佛教�0�5�0�1,业也是一样,其种子的�0�6别多如繁星,但谈到堕到三有�0�3回的因素时,前头少�0�3�0�4的�0�1是无明。事实上,�0�3回毕竟�0�3是个好东西,所以必须在一个比较�0�3的情况产生。一般会�0�1因为执著�0�9麼、�0�9麼,所以会产生烦恼,其实即使是佛陀,会�0�1这是我的衣服等语,或者阿�0�6汉对境亦会拥有悦意或�0�3悦感,也就是�0�1,他们都有受(感受苦受、�0�1受、舍受),可是那种感受,却�0�3会带�0�5�0�3回的因,可是当感受搅和上无明,就会带�0�5�0�3回的业。
谈到种子,无明、�0�0、�0�8之中的�0�0才是真正的种子,�0�0代表的又是业,必须釐清的一点是,业跟烦恼经常混在一块,然而业是业、烦恼是烦恼�0�0者并�0�3相同,只�0�3过当烦恼与业一起交互作用之下,其产物�0�1是�0�3回的因素。有时候,自己可能没�0�9麼太大的感觉,但是身语意已经在晃动,这时候就会成为无记;有时候,自己看看书或看场电影,让自己心�0�9觉得愉快或�0�3舒服,这时候的动作就会比前者�0�5得重一些;一旦真正遭遇到某些事,那时候的愉悦或愤�0�6就会�0�2强�0�7,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快�0�1与瞋恨,又会有强�0�7之分,因此,业也会越�0�5越重。前述的意思是,当贪或瞋生起时,与其五相应的业,会比较重。但是,是否快�0�1或愤�0�6的程�0�3�0�3同,其无明与执著的程�0�3也有差�0�8?答案是肯定的。当执为实有的程�0�3越重,贪、瞋的�0�7�0�5就会越重,进而使得业的�0�7�0�5也越重。当这些业进到�0�8田�0�9,播种�0�1算是完成�0�4,也就是无明、�0�0、�0�8。
阿�0�6汉也会有觉得高兴或讨厌的时候,可是他会把一�0�2都视为幻化,因此�0�3会种下较重的业,�0�2�0�3会进入�0�3回,而且,事实上阿�0�6汉比我们聪明,其思考速�0�3又比我们�0�2胜百万倍,思绪如此之多,
绝非我们能比拟。话�0�1回�0�5,虽然我们常�0�1别想太多、�0�3要分别,其寓意就在於�0�3要执著、�0�3要实有的执著,而非�0�3动脑思考,要�0�3然阿�0�6汉想得�0�2多,可是却�0�3会制造麻烦。
培育:爱、取、有
播种之後的培育、或�0�1滋润,依序�0�1是爱、取、有。有--可以�0�1是培养物,当�0�8田�0�9的种子从滋润到发芽的过程中,第一道水就是爱(贪),第二道为取,有�0�4前�0�0者,因素即完全具备。某些情况下,会�0�1爱、取是贪,有则是业,可是在典籍�0�9包括广�0�5在内,并未给予明确的�0�1明,然而有些人会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将爱、取与贪著和在一起谈:无明、�0�0、�0�8,从出生始就�0�3停地造作,直到快要往生时;至於爱、取、有则是濒�0�2往生时才产生,也就是�0�1,在生时,即�0�1会有极�0�3的贪,可是那�0�3是爱、取。因此,爱、取是贪,但�0�3能将所有的贪,都归属於爱、取。
那麼究竟何谓爱、取,又何谓贪呢?这就好比台湾的总统选举,得经�0�9初选及复选�0�0阶段,初选结果仅决定政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还算�0�3上是总统,直到复选结束,胜出者才是真正的总统。话�0�1回�0�5,一�0�5种子经过强�0�7的滋润,无�0�5再怎麼润泽都无法发芽,所谓的芽即指名色、�0�7入、�0�7触等等,我们无时�0�3刻地造业、或�0�1埋下种子(即因:无明、�0�0、�0�8),然而这颗种子绝对发�0�3�0�4芽,原因是我们的生命尚未结束,爱、取唯有在�0�2终时才会产生,�0�3能与贪混为一谈。�0�6�0�5及定义,爱:让�0�8田�0�9的种子得到滋润的贪;取:五取蕴已经取得,使滋润圆满;有:虽�0�3是真正的有,但�0�6似於有,�0�9如小孩子尚未出生,一般会�0�1有�0�4,也就是�0�1,将果名取到因之上。假使要放宽界线,则能�0�1从无明开始就有有�0�4,只�0�3过,这时�0�3能�0�1是完全确定的有,因为须待因素完全具备之时,才是真正的有。
从另一方面�0�1,就算种子培养得再好,还是会出现逆缘,譬如播种後,虽有阳光、水的滋润,照�0�6�0�1应该会发芽,可是家�0�9养�0�4头羊,一口把种子给吞�0�4,就�0�9麼都没�0�4。如果�0�3是快要往生的阶段,就�0�3足以�0�1是因素圆满。总之,在有的时候,逆缘将完全铲除、顺缘会全部俱足,有�0�4前述�0�0要件,因才算全部圆满,使得果在下一刹那出现。因圆满�0�4,果必定产生,谈到忏悔,�0�6因尚未俱全之时,都还算�0�5得及,因�0�6已经完全具备,�0�1�0�5�0�3及�0�4。
当爱出现而取未产生、或爱、取出现,但有尚未产生前,人是否会往生?举�0�9�0�5�0�1,当一个人心脏病发时,是否可能爱、取、有都还�0�5�0�3及产生�0�1往生�0�4?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这些情况的话,没有其後的相续,这人将凭空消失,也就是�0�1,一定会出现爱、取、有,接著才会有果的产生;亦即人的心相续,会有各种�0�6况,但最终必定有爱、取、有的产生,再下一个步骤,�0�1是进入下一辈子,中间�0�3会横亘其他阶段。
结果:名色、�0�7入、触、受(所引支);生、�0�2、死(所生支)
总结�0�5�0�1,把种子植入�0�8田,相当於无明、�0�0、�0�8;接续著灌溉、施肥除虫直到发芽,�0�1是爱、取、有,这时,种子可�0�1已经圆满,等待结果。前三者称做能引支,带有将种子抛洒出去的意味;後三者为能生支,意涵著滋润培养。既然种下种子,就应该生果,而所生的果�0�1从名色、�0�7入、触、受四者出发,亦称所引支。至於生、�0�2、死,�0�1是所生支。这之间有何差别呢?有�0�4因素会生身体与
受用,而身体�0�1�0�5自於名色与�0�7入;受用则是触与受,其中触是受用的因素,必须透过触而产生受用。
名色又可称做名或色,因为在无色界没有色可言,然而名色是根据色、受、想、�0�0、�0�8五蕴为名,但事实上�0�3一定会有五蕴,只有色界跟欲界一定会有五蕴,所以从五蕴�0�5谈并�0�3恰当,�0�6称名或色,在三界名必定会有,至於是否有色,就另当别�0�5�0�4。名色中的色,指的是五蕴的色法,名则是指五蕴中其他的法,亦即除�0�4色之外的,都属於名。回到前述所言,色�0�3�0�2得都会有,但至少受、想、�0�0、�0�8一定会存在,针对欲界、色界的人,则是有名亦有色。
�0�9麼是名色呢?通常会�0�1命、意�0�8、意根,势必三者并存,换�0�7话�0�1,当投胎时,这三者是一起投胎,�0�3会各自独�0�3,在此情况下,就称为名色。意�0�8、意根即受、想、�0�0、�0�8这部分,一旦投生进入父精母血,�0�1产生色,这时,虽�0�1意�0�8、意根已经投生,但眼根、耳根、鼻根等等还没产生。就程序上而言,先有命、意�0�8、意根三者,接续为身根及身�0�8、之後才是舌根、鼻根、耳根等等依此�0�6推,当眼根产生时,�0�7根算是全然具备,而当�0�7根俱全时,即为�0�7入。
�0�7入,意指�0�7根齐备,但根齐全又�0�3�0�2得会有�0�8,�0�9如有�0�4眼根、耳根,但眼�0�8、耳�0�8还没有出现。就如刚才所言,最重要的受用者--意,已经完备,然而尚未圆满,直至眼根产生之後,才能�0�1是受用者圆满。也就是�0�1,当名色、�0�7入的阶段完成後,�0�1是受用齐全之时。
接著为受用。当�0�7入完全,代表�0�7根齐备,可是这时候还没有�0�7�0�8,於是渐渐地发展,到�0�4眼�0�8出现,�0�7�0�8产生即称为触。事实上,根、�0�8与境必须要和合,亦即根完备之後,�0�8接续产生,同时也得有境的配合。我们可以�0�1当�0�7�0�8齐全为触;也能�0�1�0�7根、�0�7境、�0�7�0�8齐全是触,�0�0者�0�1法并无差�0�8。可是在那时候的触,可谓是�0�8触、�0�8摸,�0�9如因肚子饿�0�4,在本能的反射下,即使是摸到粪�0�1也会直接�0�8入口中。虽�0�1当下其实是会想要追求快�0�1并避免�0�3快,但毕竟那时还搞�0�3清楚�0�6况,无法确�0�2得知该取�0�9麼、又该舍弃�0�9麼。进一步�0�5�0�1,那时的受用者已经有�0�4,可是受还没圆满,无法辨别好或坏,一旦知道其中的分别,受才能称上圆满。
触、受,既是受用者,亦是受用。通常会�0�1,�0�1受所享受的是�0�1,而�0�1被�0�1受享受,因此,�0�1、�0�1受都称为受用。
综合以上的排序为名色、�0�7入、触、受。一般会谈到「五根、十二处、十八境」,事实上,�0�7根与�0�7处完全相同,�0�7处和�0�7界也一样,也就是�0�1:�0�7根、�0�7处、�0�7界完全等同化,其中,�0�7界比较少人�0�1;而前面提及的十二处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其馀�0�7个指的是其他;至於十八境�0�9也涵盖�0�7根。
根之所以称之为根,在藏文与印�0�3文�0�9有全权处�0�6之意,常言的增上因就是指根,以父子而言,父为子的增上因;就西瓜�0�5�0�5,其增上因�0�1是西瓜种子;话�0�1为�0�9麼会产生眼�0�8,�0�1是因为有眼根之故;再者,明明是�0�5自同一条水管的水,从厕所水�0�4头�0�0出的�0�1被称为厕所的水,从厨房水�0�4头打
开的就会是厨房的水,总而言之,这都是就�0�3同处所的水�0�4头,即增上因所讲,换�0�7话�0�1,也就是全权由因主宰。而在此情况下称做根,取其增上命名而�0�1。处,内含生、处所的意思,�0�9如由此生、由此�0�5;又好比�0�7�0�8是由�0�7处所生。心与境的结合称为触;受则指�0�1受、苦受、舍受等。
总的�0�5�0�1,十二因缘由播种产生的支、滋润的支、因缘尽取之後所生的果为生,而从果的过患面�0�5看,即为�0�2、死。此外,也有人谈十�0�7因缘或十八因缘,多出�0�5的内容大�0�8是描述哀嚎等悲惨的痛苦层面。�0�3过,後代仍旧以十二因缘为主,因为生於�0�3回免�0�3�0�4有种种的苦,但�0�3�0�2得人人皆如此,�0�9如有些修�0�0人,就�0�3会有哀嚎的情况,於是仅保�0�3人人都会经�0�9的十二支,而舍去并非每个人都会遭遇的现象。
紧接著就广�0�5的内容消文。
在十二因缘图中,代表名色的是小船上承载著一个人,小船象徵著我们的身体,其所承载的是我们的意。而人在船上,将被载著渡过这一生。�0�2完整地�0�1,当我们的心、意�0�8、命投生到父精母血之中,其逐渐发展成的身体正如小船般,载著我们渡过这一生。而名色的性质: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0�0�0�8非色四蕴。
名指的是受、想、�0�0、�0�8。只要有意�0�8,接著�0�1会产生其想法、对境产生受等等四种。
色者�0�6生无色,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馀位羯�0�6�0�6等色,如应当知。
羯�0�6�0�6:人有十个阶段,胎中五个、出胎後五个(幼、少、青、中、�0�2)。在胎中的第一阶段即为羯�0�6�0�6。然而,这是针对我们所言,如果是色界、欲界天,由於是化身,根会同时具备并拥有神通,�0�3会经�0�9此阶段。
倘�0�6生至无色,则只有色法的种子而没有实际的色;如果生到色界、欲界,还是会有,以欲界的胎生、�0�9生�0�5�0�1,指的是羯�0�6�0�6的时候。
只要是化身者,诸如色界、欲界天、地狱、阿修�0�6等,一旦投生至该处,�0�7根、�0�7�0�8会一齐俱全。如此一�0�5,其次序会有�0�9麼改变呢?方才所言就人�0�5�0�1,可以�0�1的通,可是对欲界天及色界天似乎有所出入。事实上,名色、�0�7入并�0�3冲突,对人�0�6�0�5�0�1的顺序是如此,可是对欲界天及色界天而言,出生的那一刹那,即是名色,同时也是�0�7入、触、受。
�0�7处者,�0�6是胎生,由其最初�0�8入精血,为羯�0�6�0�6,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於羯�0�6�0�6位而有。
�0�6是胎生,一开始�0�8进入精血,是羯�0�6�0�6,然而这时候只有名,接下�0�5舌根、鼻根、耳根、眼根会渐渐地增长,为�0�9麼只谈这四者?因为身与意处,在羯�0�6�0�6位,也就是名色的时候就已经有�0�4。换�0�7话�0�1,在�0�7处中,会增加的是前述的四根。
�0�6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
前者谈的是胎生,�0�6是化生,结生的时候,诸根顿起,没有这样的次序。
�0�9生湿生唯除住胎,馀者悉同。是本地分所�0�1。
�0�9生湿生没有住胎,其馀者相同。
�0�9生真的没有住胎吗?其实有另一种�0�1法:�0�9生应称为�0�0生动物,第一阶段是胎生、第二阶段才是�0�9生;其他的如胎生等,则是一生动物。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0�7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处者,於无色中无。
自体:�0�3�0�3。
差别:特色、支分。
五有色处:眼、耳、鼻、舌、身等根为色法,只有意根为无色法,因此前五者称为有色处。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到的是身体,�0�7处则是成为身体的差别,以我们�0�5�0�1,犹如硬体与软体,当名色之时,硬体已经有�0�4,可是有�0�4硬体却还�0�3能开始运转,直到该加挂的软体齐全之後,受用等始得运作。而五个有色处,在无色中没有。
触者,谓由根、境、�0�8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0�1「�0�7处缘」者,亦表境�0�8。
先前曾讲过,有�0�4名色还�0�3具备�0�7根,待拥有�0�7根,�0�7�0�8还没产生,直到触的时候,才有�0�7�0�8,当�0�7�0�8有�0�4,�0�7境也会有,这时是根、境、�0�8和合,取诸可意、�0�3可意以及中庸三境。佛经�0�9会谈「由�0�7处缘」,佛这麼�0�1,难道就�0�3是由�0�7根缘或�0�7�0�8缘吗?其实这也代表由�0�7�0�8缘、由�0�7根缘。
受者,谓触取三境顺生三受,谓苦�0�1舍。
受,即是由触取三种境而生苦、�0�1、舍三受。
补充�0�1明:刚刚谈名色之时,其象徵是人乘坐在一艘小船上。�0�7处,为一栋没住人的空房子,形容有�0�4�0�7根但尚未有�0�8。触,由亲吻代表,指根、境、�0�8三者结合。受,则是以眼睛中箭描绘,意味著强�0�7的感受,�0�9如嫉妒心一升起,看任何事都�0�3顺眼,就犹如眼中钉般难以忍受。
爱,由饮酒享�0�1的绘图代表。爱是贪的一种,人们一旦接近喜欢的境�0�1�0�3愿�0�1开,就好比有�0�4酒瘾的人遇上酒一般,�0�3过按现代的观点�0�5�0�1,毒品或许�0�2为贴�0�2,明明知道一沾上毒的後果�0�3堪设想,仍然愿意�0�4迷。以下分成四个段�0�5:
一、自性。
爱者,谓於�0�1受起�0�3�0�1爱,於诸苦恼起乖�0�1爱。
爱,即是想要�0�1苦得�0�1。
二、何谓缘受而生爱。寂天菩萨在入�0�0�0�5曾提及「由受引起爱」,这一席话引起�0�4轩然大波。由於
寂天菩萨十分�0�4�0�3起,大多�0�5人对其�0�1法全然接受,因此,当他提到受会生爱(贪),与佛教所认为的由无明生贪、瞋等等的�0�1法出入时,�0�1使得众人哗然。在佛教的�0�1法�0�9,罪魁祸首是无明,所以如阿�0�6汉,即�0�1有很好的受用,但是没有无明,事实上也没有关系。回到寂天菩萨的�0�1法,其实在解释上,虽�0�1是由受生爱,可是有�0�4无明、也有�0�4感受,就一定会产生爱;相反地,如果没有无明,�0�3管有任何感受,必�0�3生爱。
�0�1「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0�6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0�3生。
缘受而生爱的�0�1法,是从与无明和合的感受而产生爱。�0�6没有无明虽有诸多感受,爱也�0�3能生。
三、触、受,其�0�4义及�0�3�0�4义之解释。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0�8熟受用,�0�6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
境界受用:对境的感受。
生受用:对自己的感受,即自心作意。
方才�0�1明过,名色、�0�7入属於受用者;触、受、爱,则是受用。这�0�9进一步谈到,触是境界方面的受用,受是生受用或�0�8熟受用,当这�0�0种圆满,就称受用圆满。
四、分�0�6。
其中三界有三种爱。
一、自性。
取者,於四种境起四欲贪,
二、分�0�6。
谓欲著馀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0�2馀诸�0�3�0�2,�0�3�0�2系属�0�3戒,�0�3禁及萨迦耶�0�2,是为欲取、�0�2取、戒禁取、我语取。
取的内容有四者:欲取、�0�2取、戒禁取与我语取等四种邪�0�2。以五蕴�0�5�0�1,属於欲贪的禁�0�2;�0�2的话,有�0�7十种�0�3�0�2;崇尚外道则是戒禁取;至於我语取是属於萨迦耶�0�2等我执的贪著。
举�0�9�0�5�0�1,大部分人贪的�0�3外乎是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否有人贪�0�2解呢?也有,如影响,好比�0�1要求民主、宗教信仰等都属於�0�2解上的贪著。此外,贪亦包含�0�0为方面,在戒禁取的部分较多,�0�9如某些外道对於解脱的作法,就是从高处一跃而下并且以某种毛�0�1准心脏死亡,最後�0�1能进入天国。我语取则是关於我执方面,贪著的是我执。
一、自性。
有者,谓昔�0�0於�0�8,薰业习气,次於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後有有大势�0�7,
在�0�8田上的业跟习气,经由属於贪的爱取滋润後�0�1引发起�0�5,而且能圆满产生�0�5世的因素。
二、名义。
是於因上,假�0�3果名。
这些都是在因上假�0�3果名。
因上假�0�3果名的用法甚多,在西藏,人们很喜欢�0�1太阳都照到屁股,还在睡觉等语,事实上,阳光才是太阳的果,这�0�1是把因取到果上的一�0�9;也有些时候,会把果取在因上。话�0�1回�0�5,有,指的是三有�0�3回的有,这是属於三有�0�3回的因素方面:习气。三有是下辈子,从生开始才会有三有,可是当它圆满之後,造就�0�4三有的因素,�0�1称其为有,这也就是把因取在果名上。另外,谈到取,常言五取蕴,为何称色受想�0�0�0�8为五取蕴?这�0�9的取其实与爱取的取有关,�0�9如,我的身体是由爱取的取而�0�5,所以五取蕴是假�0�3因名。
回过头�0�5�0�1,取、有在十二因缘图的象徵分别是摘水果与孕妇,前者意指取�0�5世,有则像是怀胎的孕妇,还没生但已经有�0�4小孩。至於生,图中画的是小孩出生;�0�2死则是以背著屍体的中�0�1人代表。
生者,谓�0�8於四生最初结生。�0�2死中�0�2者,谓诸蕴成熟转变馀相,死谓弃舍同分诸蕴。
四生:�0�9生、胎生、湿生、化生。
生,是�0�8於四生中的最初结生。�0�2是蕴的转变,死为弃舍同分诸蕴。
�0�2死在世间的�0�1法相违,可是在佛典的讲法相同。�0�3停地转化、变化就是�0�2,�0�2言之,就是遗弃前面的。进一步�0�5�0�1,把有的变成没有、或者把没有的变成有,就是起变化,也能称做死。
以上�0�1是十二支的�0�1明。
第二支分�0�8摄者。
支分�0�8摄,指的是将十二支摄在�0�9麼地方,如先前所�0�1将苦谛、集谛归�0�6在十二支�0�9,�0�1是其中一种,比方�0�1,果属於苦谛,因:无明、�0�0、爱、取、有皆是集谛,至於�0�8,包括因位�0�8及果位�0�8,分�0�6上比较难,可能还是要归在苦谛。按前述分法为�0�0种分�0�6,此外也有三种分法:有多少是业、多少是烦恼,也就是将集谛再分成�0�0�0�6,接著�0�1是苦谛,由此分�0�6法,�0�0、有是业;无明、爱、取皆是烦恼,除此外都是苦谛。摄为几�0�6的分法很多,还包括之前曾谈过的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等,详述如下。
一、四分法。
如集�0�5云,「云何支分�0�8摄。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谓无明�0�0�0�8,所引支者谓名色�0�7处触受,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0�2死。」
二、释疑:十二支究竟是一重因果、抑或二重因果?倘�0�6是一重,为何出现�0�0组因果?倘是二重,那麼爱、取、有难道�0�3是无明、�0�0、�0�8所造就的吗?反之,无明、�0�0、�0�8发扬光大之後,�0�3会产生爱、取、有吗?
刚刚才讲过,谈十二因缘有好几种�0�1法,那些都是�0�5自於有部。�0�9如刹那缘起,在做某个动作的当
下,因为有无明,�0�1含括�0�4无明支、也涵盖�0�0、�0�8等支,也就是�0�1,在一刹那�0�9头,就谈这十二支;还有囊括十二支的十二刹那,这是从阶段性的角�0�3�0�5谈。另外,亦有如广�0�5所提的只有一组:无明、�0�0、�0�8、名色、�0�7处、触、受,因为无明、�0�0、�0�8相当於爱、取、有,反之亦然,既然如此,�0�1有人认为只要一组�0�1足够�0�4,毕竟无明、�0�0、�0�8、名色、�0�7处、触、受与爱、取、有、生、�0�2、死是一样的,虽然我们谈的是前者在造、後者是滋润,但有此看法的人就�0�3会如此�0�1。事实上从整体�0�5看,十二支是�0�0重因果,虽�0�1是十二支,�0�3过真正只有�0�7支,因为�0�7支�0�9头又包含另外�0�7支。
�0�6尔引生�0�0重因果,为显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显�0�0重耶。�0�6如初者,则已生起果位之�0�8,乃至於受,後生爱等�0�3应道�0�6。
究竟是一重因果或�0�0重因果?�0�6是一重,按顺序排�0�4:无明、�0�0、�0�8、名色、�0�7处、触、受,当经�0�9这些阶段,死�0�4已生,之後又生爱就�0�3对�0�4。
�0�6如第二,则後重因果中缺无明�0�0及因位�0�8,前因果中缺爱取有。
�0�6是第二种,则後者缺少无明、�0�0、�0�8;前者又少�0�4爱、取、有。
答,无过。谓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0�3生�0�2死故。
针对前者问题的答案是没有过失。无�0�5我们种�0�9麼,结果必生�0�9麼;当我们顺著滋润它,也会生出结果。因此,从播种、滋润的角�0�3�0�5看,都会生其结果,而�0�0重因果只是将这�0�0组交错�0�5谈,事实上,所�0�5的�0�3脱播种、滋润、结果等范围。
三、目的。
�0�6尔何谓�0�1�0�0重因果耶。答,为显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相各�0�8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0�5苦,後者已生苦位现法即苦。又为�0�1明果之受生有二种因,谓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0�1二重因果。如本地分云,「问,�0�8等至受及生�0�2死,�0�6是杂相,何故�0�1为二种相耶。答,为显苦相�0�8故,及显引生二差别故。」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0�2死。问,几苦谛摄当�0�5为苦。答,�0�8乃至受诸种子性。」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馀重缘起果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佛祖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 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⑴、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槃。
  涅槃有两种:一者、有馀涅槃。二着、无馀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馀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⑵、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宾士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闭环,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老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注】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1)婴儿期—生后满一年之间。
(2)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3)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4)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5)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6)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第2个回答  2013-09-24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