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

如题所述

耿树方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家地质工作的基础,区域地质调查程度的高低,代表了国家地质工作程度的高低,因此世界各国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都十分重视。1961 ~ 1965 年,我曾参加过这段时间的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中的几件主要事情。现将这段时间我直接参与的,以及前前后后我所知道的有关区域地质调查方面的一些事项,回忆 “补记”在这里,提供给地质学史研究会参考,它对后人了解这一段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可能会有所帮助。

1956 年是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3 ~ 1958) 的 “中间关键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原地质部成立了 3 个中苏合作的“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原称 “区域地质测量”,现称 “区域地质调查”; 原简称 “区测”,现简称 “地调”) ,即大兴安岭队、秦岭队、南岭队。此外,1953 年曾成立了中苏合作的“新疆第十三地质大队”( 简称 “新疆十三队”) 。3 个区测大队以开展 1∶ 20 万区测工作为主,新疆十三队以 1∶ 50 万区测工作为主。

为了对各区测大队进行统一管理,1956 年在原地质部地矿司设立了 “区测管理处”。1957 年 4 月 1 ~ 9 日地质部在北京召开了 “全国第一届区域地质测量会议”,统一部署了 3个区测大队的区测任务和要求,明确了统一使用苏联编写的 《1∶ 20 万 ~1∶ 10 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1958 年 1 月苏联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马尔珂夫斯基来华考察中苏合作的区测工作开展情况,由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编图研究室主任王晓青、副主任郭文魁分别陪同,先后考察了南岭队 ( 在广州) 、秦岭队 ( 在西安) 和大兴安岭队 ( 在哈尔滨) 。考察结束后,为了加强对区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朱效成要求王、郭两位主任提出 《区测指导员工作守则》( 以下简称 《守则》) ,并于 3 月 8 ~10 日地质研究所所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该 《守则》。根据 《守则》的内容和要求,当时地质研究所和矿物原料研究所 ( 原矿床地质研究所,即现矿产资源研究所的前身) 的一、二级工程师 ( 现一、二级研究员) 均被聘请为 “区测指导员”,包括: 黄汲清、孟宪民、孙云铸、程裕淇、谢家荣、王晓青、郭文魁、李春昱、王曰伦、王恒升、徐仁、蒋溶等。由他们负责对区测工作中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等专业的疑难问题给予技术指导。

为了对全国区测队测制的1∶ 20 万图件确保出版质量,1958 年3 月27 日地质研究所所长集体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 《中国地质图编审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和编审委员会委员名单,报请地质部审批。根据地质部审批意见,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兼任编审委员会主任,黄汲清等4 人为副主任委员,孙云铸等48 人任委员,编审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编图室。室主任王晓青兼任该办公室主任。我于 1958 年 8 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研究室后,被补充为兼任此办公室秘书之一。

从 1958 年 7 月开始全国掀起了 “大跃进”浪潮,开展了 “大炼钢铁”运动,形成了“全民找矿”局势。在此新形势下,各省、自治区地质局纷纷要求成立区域地质测量队( 简称区测队) ,于是地质部将原 3 个区测大队的技术骨干力量分别调往各省、自治区担任新建区测队的技术负责人,原 3 个大队也相应归属到所在省、成为省的区测队———原大兴安岭队改称为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哈尔滨,后迁往阿城) ,原秦岭队改称为陕西省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西安,后迁往武功) ,原南岭队改称为广东省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广州,后迁往佛山) ,原新疆第十三地质大队改称为新疆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 驻地乌鲁木齐,后迁往昌吉) 。从1958 年秋到1960 年春,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天津市和上海市外,其他各省、自治区及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区域地质测量 ( 大) 队,面积大的省、自治区先后建立了 2 个区测队 ( 如黑龙江、内蒙古、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和新疆) 。

由于区测队迅速增加,急需 “区测规范”,因此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于 1959 年下半年组织力量 “突击”编写了 《1∶ 100000 ~ 1∶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草案) 》,并于1960 年 1 月内部印刷提供给各省、自治区区测队试用。

1960 年 10 月,在全国区测队伍迅速壮大的新形势下,为了加强区测工作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地质部决定将地矿司区测管理处合并到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地质编图综合研究室 ( 简称一室至今) ,相应的 3 位工程师 ( 谭筱波、陈荫祥、徐昭仪) 也同时调到一室。在一室建立了区测 ( 管理) 组,除谭等 3 人外新增加了 4 人,并由室副主任李春昱负责本组工作,地质科学研究院 ( 现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朱效成被分工主管区测工作。

本人是一室区域地质及编图组成员,当区测组的事情多、忙不过来时,我参加一些帮忙的工作。从 1961 年初到 1965 年春,我参加帮忙的区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 1961 年上半年,协助完成了 《1 ∶ 100000 ~ 1 ∶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修正草案) 》,我编写了其中的 “内生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图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的矿产分布图、构造 - 岩性图和构造 - 岩浆岩图编图内容和编图方法。

与此同时,区测组翻译并内部印刷了苏联的 《1∶ 5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2) 1962 年初,我参加了南方区测普查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此会由地质部地矿司与地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于 3 月 5 ~18 日在广州召开。原地质部副部长宋应主持会议,副部长许杰和卓雄均参加了会议,地质科学研究院分工主管区测的朱效成副院长做了区测工作情况的报告 ( 原计划同年下半年在太原召开同样内容的北方区测普查工作会议,因故未开) 。

3) 1963 年 4 月,我参加了全国区测工作 10 年 ( 1963 ~ 1972) 规划研究工作,并由地质科学院向地质部提出了 《全国区测工作 10 年规划 ( 1963 ~1972) 方案》。在此 《规划方案》中提出,10 年内 ( 1963 ~ 1972) 完成: ①全国雪线以下全部 1∶ 100 万区测;②全国 1∶ 20 万应测面积的 50% ; ③1∶ 5 万正规区测 100 ~200 幅。

4) 1963 年 10 月中旬至 12 月中旬,我参加了中南地区 1 ∶ 20 万区测图幅清理试点工作组,担任该工作组的秘书之一。清理工作从广东区测队开始,然后是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根据对中南五省 ( 区) 的清理结果,在区测图幅清理工作总结中提出了按图幅质量进行 “清理分级划分标准”。并按此 “划分标准”将清理图幅分为甲级、乙级、续测、补测、重测 5 种类型。

5) 1964 年 3 月初至 5 月中旬,我参加了西北区测图幅清理工作组 ( 同时开展清理工作的还有华北、东北、华东和西南工作组) ,继续担任秘书之一。清理工作从新疆 ( 区测队) 开始,然后是青海、甘肃与宁夏、陕西。至 5 月底完成了全国图幅清理工作,对当时已完成的 380 多幅 1∶ 20 万图幅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查和评价。将清理结果分为甲级、乙级、补测、续测、重测 5 种类型。原新疆十三大队测制的 1∶ 50 万图幅作为 “资料复制”供内部使用。在 5 种类型中,“续测”和 “重测”属于没有完成、继续工作的图幅,“补测”相当于 “丙级”图幅,经过补充工作要求达到乙级或甲级的质量标准。在被 “清理”的 380 多幅图中,甲级和乙级图占 40% 。

同年 11 月,地质部批准了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于全国 1∶ 20 万区测图幅清理工作报告》。

1965 年 5 月 4 日,朱效成调往西安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 ( 简称区测局)局长兼陕西省地质局局长。同时调往西安区测局的还有地质研究所一室副主任李春昱、陈双和区测组 6 人。

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图幅清理中被列为补测、续测和重测的图幅,不仅没有来得及布置和开展工作,而且被 “造反派”说成是 “否定大跃进”,因此朱效成、李春昱、陈双被 “造反派”揪斗、批判,并关入 “牛棚”,从而使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的工作完全停顿。

1969 年秋地质部实行军管,并将地质部合并到国家计委,改称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从此撤销了西安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有关人员大多数归属于陕西省地质局,少数调往地质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 其中李春昱以后又重调回到地质研究所) 。

1970 年,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地矿司又重新建立了 “区测 ( 管理) 处”,郑恒有担任区测处处长。

1973 年由该处负责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比例尺 1∶ 200000 ( 地质出版社,1973 年 12 月) 。在该 《暂行规范》中,从 “附件二”到 “附件六”,都是在 1961 年地质研究所编写的 《1∶ 100000 ~1∶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修正草案) 》基础上补充的 ( 其中曾由我编写的矿产图的矿产符号及成矿规律图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表示方法的花纹符号,全部未改动地复制使用了) 。

以上就是我亲自参与的和所见所闻的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及其管理工作,最初 18 年( 1956 ~1973) 的发展变化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