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什么能看得上这个人

如题所述

今天我们讲一个蜀国中后期的文胆。这个人的姓,比较复杂,一个谷字加一个耳刀旁。这个字如果单独作为汉字来讲,念“郤(xi)”。如果作为姓氏来讲,念“郤(que)”。这个人叫郤正。

对于蜀国来讲,关张赵马黄,姜维、张嶷等等,那是属于枪杆子;刘巴呢,就属于钱袋子;这个郤正就是名副其实的笔杆子了。他和向朗、费诗等七名文人,负责蜀国的舆论导向。

这个郤正的爷爷,在汉灵帝时期,当过益州的省长。后来黄巾军闹得太厉害,他爷爷又不知道散财保命之道,在那固守家财,抠得要命。被一群起义的农民兄弟用锄头砸死了!

郤正的父亲呢,在郤正很小的时候,就跟叛将孟达一起投降曹魏了。他母亲也改嫁了。就把郤正一个人留在益州,孤苦无依。

俗话说艰难苦恨,玉汝于成。这个郤正还真争气,没有因为家境不好就自暴自弃,把笔杆子上的功夫练出来了,写的一手好文章!成为当时文坛上流行的作家。就跟近代的冰心、鲁迅一样出名。反正当时但凡读点书,能认点字的人,手上都有他的书。

朝廷屡次征召他为官,他是三番四次辞不就诏。并且还撰文明志,其文略曰:“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属于涂中,秽浊世之休誉。”

意思是想当个隐士,好好研究学问,无意于入仕为官!朝廷怒了,派了一个文邹邹的执事和四五个彪形大汉,去郤正家,问你是怎么回事?政府招你,是给你脸啊,你应该跟我们合作!

郤正再次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只想做个隐士,研究学问。那个执事说,没那个事!俗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你要真想当隐士,研究学问,做个官照样研究。而且,你当了官以后,研究条件还更为便利。我们给你成立一个工作室,好不好,就叫“郤正工作室”,而且给你拨钱买书,还给你配俩女秘书,再给你找几个学问好的帅小伙当你的研究员,给你打下手!

郤正还是有点不心甘情愿。

那个执事急了,我看你是不是对当今的时局有意见?!找借口推脱!

郤正说实话了,说宦官黄皓当权,弄得朝野上下乌烟瘴气的。我不想同流合污。

执事骂道,兔崽子,那个国家大事,也是你这个屁民能够瞎说的吗?!朝廷虽然有奸党,那是一小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像董允、蒋琬那样的好官!再者说了,我主刘禅圣明烛照,早晚要动手铲除奸党!你对我们的政府要有信心!

郤正说,我要不当这个官,你们打算怎么处理我?!

执事说一般人要说不当,那就不当了。问题是你的名气太大,博客点击率太高,粉丝太多。我看了一下你的自媒体,粉丝都二十多万了!整个蜀国才七八十万人!你的粉丝占了四分之一!你这种人如果不为官,流落在民间,对政府是个讽刺。舆论该骂政府埋没人才了!

你要不当也行啊,从此封笔吧,别写了!把你的博客关停!

郤正没法,也就当了,官位是个秘书郎。也就是个厅级干部。

黄皓见他文采不错,想巴结他,欲结党羽,共谋大事。但他是打心眼里看不上黄皓的所作所为,不想跟他沆瀣一气,就推辞说,自己资质鄙陋,不配与高士为伍。

郤正虽然说做到了独善其身,洁身自好,问题是他也不敢得罪黄皓,怕遭报复。所以黄皓干得一些坏事,他也当没看见,不敢记录在案,也不敢跟朝廷弹劾。

所以《三国志》记载:“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旣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就是说,黄皓既不喜欢他,也不讨厌他。因此呢,黄皓当权期间,郤正的官职一直不大不小。

在郤正为官期间,有两件事情对他刺激比较大。有一次到了岁首年终,蜀国照例要搞一个庆典。你那庆典得有个开场白啊!就是对整个蜀国歌功颂德一番,对刘禅也溜须拍马一番。

上面就有人找他,说郤正,你给来篇文章吧!赞颂一下大好形势!写的全面一点,把政治、经济、民生等等领域都覆盖到了!

此时此刻,是考验郤正独立人格和道德良心的时候,一开始郤正表现的还不错,说“圣人云:夫赞象之所作,盖《诗颂》之末流也!”意思是,写那些阿谀奉承之词太下作,让人作呕,贤者不为!

况且,如果君王诚有惠利加于百姓,我歌功颂德一下,为他刊石纪功还可以!现在刘禅的所作所为,没有拿得出手的地方!蜀汉政府在黄皓的把持下,也看不到丝毫光明!于是推脱不写。

上面的人说,你不写的话,本月绩效考核为零!甭拿工资了!

郤正心想,这不扯淡吗?!我还有老婆和儿子得养活!没钱哪行!算了,我跟这个刘禅,跟这个蜀汉政府装一下孙子吧!

写了一篇,其文略曰:“陛下自践祚以来,圣德日跻,主道尽显。奉扬仁风,慰彼黎庶。邦畿千里,愿长分太极之泉;眉寿万年,期永注长生之箓。”

刘禅一看,马屁拍得不错!这得多加奖金!

郤正前脚刚夸完刘禅,后脚蜀汉就灭亡了。邓艾、钟会打过来了!

刘禅又说,你,对,就是你,郤正!给我写篇降表吧!我要投降了!

郤正说,又让我写?!怎么写啊!

刘禅说,没什么难写的!糟蹋一下蜀国,歌颂一下魏国!

郤正心想,刚夸完就让我糟蹋,这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不写!

刘禅说不写也不行了!这个东西不仅是我让你写,曹魏政府那边也让你来!你掂量着办!

郤正思索片刻,援笔立就,其文略曰:“自古及今,天命莫不在乎中土。曹魏圣上明哲,宰相忠贤,将比隆黄轩,侔功往代。衔命来征,思闻嘉响,果烦来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岂天启哉?”

郤正写完这篇文章之后,终日苦恼,日渐消瘦!心里琢磨,以前让我写那些水货、软文,毫无原则的为自己的领导和政府歌功颂德,这已经违背了知识分子的操守,现在又让我奴颜媚骨,贬低自己的国家和政府,抬高别的国家,这更缺德!这犬儒和汉奸都让我一个人当了,我也显得太不要脸了!

他有个朋友,叫张儆,安慰他说,所谓文人,历朝历代都要根据政权的更迭和朝市的变迁而左右摇摆!刀把子在别人手里,没办法!认命吧!这也不全是你的错,你一开始也不想当官,他们逼着你当的!平心而论,你也不想给刘禅歌功颂德,写那些犬儒文章,更不想给司马昭写那些投降的汉奸文章!那也没办法,你不写的话,轻则罢官,重则处死!再者说,你不写也有别人写!

郤正说,虽然如此,我心里还是过不去!

张儆说,没办法,你要真觉得有负罪感,这么着,你办两件事,以赎前过!其一,这次咱们主子前往洛阳受降,少不了受人折辱,你呢,能挡就给挡挡,给咱们先帝也留点颜面!再为刘禅效忠尽节一回,也不枉你们君臣一场!其二,你去了洛阳,少不了封官受赏,不管别人给你多大的官,你上任之后,能时刻想着老百姓就行!以后别天天憋在屋里写文章,你也下下基层,给老百姓办点实事。

郤正说,你这话有道理!

到了洛阳以后,刘禅被赐爵安乐公。给软禁了起来。时有贾充等人,自恃高贵,出言讥讽刘禅。郤正据理驳斥,说刘禅既得受“公爵”,礼制与晋公司马昭等同!尔等怎敢戏谑?!之后又揭开了贾充的疮疤,说你当初指使成济,悖逆弑君,恶名昭彰!根本没资格和我们对话!

司马昭听说这件事了,很奇怪,惊讶的说道,刘禅身边还有直臣啊!俗话说,国有诤臣,其国不亡啊!想是此人未受重用!今后我得见见!

又过了几日,司马昭举办了一个歌舞晚会,召集了一大批美女。席间,还让她们演奏蜀地的乐谱。那帮蜀国降臣,听到这个曲调,思乡情切,都流下眼泪!之后,司马昭调侃刘禅,就说安乐公,颇思蜀否?!

刘禅怕司马昭有妨害之心,假意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回郤正再也憋不住火了,对刘禅郁积已久的怒气宣泄而出,他谴责刘禅说,陛下所为,有失国体啊!刘禅说,我这是保命存身之计,这你都看不明白?!我故意韬光养晦,为的是让司马昭不起疑心,我就可以苟全性命!

郤正说,我当然看得出来!我是看不惯你那副孙子样,圣人说:“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受辱而身全者,下也。”王者的处世之道,能够身名两全,当然最好,其次就是虽然身死,但是名耀千古的!最次的就是,为了苟全性命,什么事都做!

您想想,您是我们的老大,如果你都要在别人面前装孙子,置我们这些臣子于何地?!难道要我们在别人面前吃屎喝尿?!

刘禅就不理解,就反问,这个韬光养晦、装孙子这个事,先帝在的时候也没少干!凭什么他做的,我就做不得!就跟阿Q的意思一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郤正说,先帝能装,你不能装,理由有三:

其一,先帝装孙子的时候,他的身份是普普通通的诸侯,而您是天子。

其二,先帝在的时候,他也跟孙权、袁绍、曹操装过孙子,这没错,但他是因为还有机会、还有资本可以翻盘!在徐州城下,他跟曹操装了孙子,丢了脸面,但在汉中一战,他又赢回来了!今天您跟司马昭装孙子,难道您也有把握跟你爸爸一样,再赢回来?!一雪前耻?!先哲早就教导过我们,面对强敌的威慑,如果自己掂量着还有机会东山再起,那你就装孙子呗!如果已经是无力回天,你还装个屁!

其三,司马昭是什么人,目光刁毒,心狠手辣,你装孙子就骗得过他吗?!你这套在司马昭眼里是小儿科!别忘了,人家司马家族就是靠装孙子起家的!还看不透你这点小把戏!

既然如此,你倒不如凛然以对,起码还保全了人格和国格!没准司马昭反倒高看你一眼!

刘禅又问,那我应该怎么说?!郤正说,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地,故此没有一天不思念!

刘禅说我要是这么讲的话,司马公要是见责于我,可咋办?

郤正说,如果真的见责于你,你就说是我教的!郤正估计是前两次装孙子装够了,这回爆发了!

果然,司马昭隔天又问,安乐公,颇思蜀否?!刘禅说,先坟在蜀,无日不思!

司马昭一看,你这态度前后判若两人,是不是有人教你?!刘禅说这是郤正教我这么说的!司马昭一看,又是郤正!心里就琢磨,这个郤正不仅文采好,看来还是个骨鲠之士!我应该加以重用!而且重用郤正,有利于收揽蜀汉旧臣之心!于是任命郤正为巴西太守!

郤正任巴西太守之后,决心革除黄浩专权时残留下的弊政,大力改善民生,惩恶扬善,治绩不俗!

虽然说郤正早年间,在蜀汉政府和曹魏政府的逼迫下,写过一些犬儒文章和汉奸文章,但那也是身不由己,那是别人拿权力胁迫他,这个没辙。但是到了壮年和晚年,他能感悟前非,砥砺自我,正色处世,而且处处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干了不少实事,这就不算差。

司马炎夸他说:“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

郤正这个人,我们要是不太苛求的话,也能勉强算个君子。下期我们聊下蜀国的另一个笔杆子——向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