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白粉病给农户造成损失,黄芪白粉病病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黄芪白粉病对黄芪的危害非常大,严重时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减产。

   黄芪常用中药之一,白粉病是黄芪种植过程中主要的病害,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影响产量和质量。及时防治黄芪白粉病是关键,下面就一块来学习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黄芪白粉病的症状
    黄芪白粉病不仅为害叶片,也为害花蕊、荚果、茎秆等部位,叶面初产生近圆形白色粉状斑,扩展后连接成片,呈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霉层,严重时叶背及整株被白粉覆盖。后期白粉呈灰白色,霉层中产生无数黑色小颗粒,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影响产量。到秋天黄芪田发病率达。
    黄芪白粉病的病原菌
    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豌豆白粉菌(Eryaiphe pisiDC)侵染而致病的。闭囊壳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闭囊壳内有数个子囊,子囊为椭圆形,无色,有短柄。
    黄芪白粉病的发生特点
    1、黄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病菌繁殖,重复侵染,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借风传播,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布满全田,8-9月份病情严重,普遍率及严重度均达,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田间先出现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蔓延发病,是该病发生的特点。
    2、黄芪白粉病发生并流行与温度关系不密切。黄芪白粉病菌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北方地区二年黄芪田从5月下旬便开始发病,一年生黄芪田6月下旬开始发病,直到11月份均有白粉病菌在田间传播流行。
    3、田间调查发现,黄芪白粉病除为害黄芪外,还为害防风(伞形科)、沙菀子(豆科)、金盏菊、签草、苦参、黑故子、紫菀(菊科)。

 发病规律和原因:病菌产生闭囊壳,在病残组织上越冬。第二年夏季温湿度适宜时,闭囊壳内的子囊孢子冲出囊壳而广泛传播,造成初次浸染。病原菌在寄主的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空气传播,进行二次浸染。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空气传播。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浸染,而干燥的气候又有利于分生孢子传播蔓延。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易造成植株徒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菌丝可在黄芪芽上越冬,翌年也可致病,一直为害到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1
病菌产生闭囊壳,在病残组织上越冬。第二年夏季温湿度适宜时,闭囊壳内的子囊孢子冲出囊壳而广泛传播,造成初次浸染。病原菌在寄主的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空气传播,进行二次浸染。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空气传播。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浸染,而干燥的气候又有利于分生孢子传播蔓延。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易造成植株徒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菌丝可在黄芪芽上越冬,翌年也可致病。
第2个回答  2021-07-11
可能是缺乏水分,缺乏光照,田地没有及时排灌,没有预防害虫,土壤干旱等等这些原因都是会导致这种白粉病。
第3个回答  2021-07-11

黄芪白粉病是由豌豆白粉菌引起、发生在黄芪上的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嫩茎和荚果表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蔓延。主要防治的方法是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