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信仰是什么

如题所述

按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说法,儒家学派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儒家的思想元素中,仁义礼智信五常居于核心。孔子把礼仪看得很重要,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治国的要义就在于用夏历,穿汉服。仁、义是基础,又可将仁义和道德等同。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四字”为忠、孝、节、义。诚、恕、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中庸、宽、严、刚、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其中:“易为群经之首”,它是关于如何认识天命的重要哲学典籍,西周开创时曾对夏商的“卜问”方式总结和推演发展,形成“天命”的观念,总结为周易,孔子则进一步为其作上注解,成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经书的基础。诗、书、礼、乐分别为为上古三代的诗文、史书、德训规章、祭祀仪乐的收录,它们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的祖宗信仰和礼乐文化,孔子为它们加上注解。春秋则是一部记录东周时期的编年史书,据说为孔子本人所著。
孔子的主张是人本主义的,“人本”和“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但要知足、常乐。儒家主张普及对人的教育,西周教育只限于宫廷的士官,孔子提出要教天下人都知道德礼节,他带着徒弟们周游列国,行教一生。孔子身后,他的学生有著名的“七十二圣人”,论语据说是他的学生们记录孔子一生事迹、言行的书。
随着朝代的推移,儒家也包括了后期朝代的儒家学者著作和思想,著名的有:西汉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南宋时朱熹创建理学,尊四书、立中庸,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开创的程朱理学在元代之后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此外,宋明以后儒家逐渐整合了中国民间信仰、佛教、道教,一起形成现代中国多元的信仰体系。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儒家作为一种普遍的标志性信仰,它的核心思想和准则在各类儒家典籍中没有直接的记载,“儒”字的图像更能体现它的核心思想。儒字有二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材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家一词本来自《汉书·艺文志》的图书目录。“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也就是说,儒家以六经为圣经,遵循尧舜之道、以周文王、周武王的典章(周礼)为典范,以孔子为宗师,教化民众的流派。[14]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门四科十哲、二十二贤、七十二弟子以下及历代名儒为祭孔“从祀”。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传统的儒家典籍有三类,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庄子·天运篇》中孔子也对老子说自己“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国教,并设立了五经博士,五经成为国家法典,开启了春秋决狱的时代。熹平四年,汉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经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1
「人本」和「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但要知足、常乐。同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而后面的都是行为。

人本由孔子提出,主要由四方面组成:

第一: 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第二: 尊重人的利益要求。
第三: 尊重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倡导“仁政”。

人本妨碍君本,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情况下,除了被民本取代别无选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民本事实上是农本。其主要内容包括:
(1)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2)勿伤农时,给农事活动提供方便。
(3)实行常平仓制度,防止谷贱伤农。
(4)刺激人口增长。
(5)抑商贾,禁技巧。
(6)设庠序,学而优则仕。
(7)纳谏。
(8)及时赈灾。

性善:
孟子的“性善说”,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

第一,它是“道德层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层面”的心性。
第二,这个"道德层面”的心性具有仁义的内在先天规定性。

磐龙缠炉 整理复制,欢迎追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01
儒家的信仰是尊卑有别

儒学给老百姓灌输的是奴性思想
第3个回答  2013-03-01
儒家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体修养与世俗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
第4个回答  2013-03-01
人性本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