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所传达的哲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春江花月夜》所传达的哲理: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它沿用陈惰乐府的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叹
《春江花月夜》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中包含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流、花林、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人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远景透明纯净,张若虚孤身一人伫立在江畔,在月下和着夜色缓缓吟咏。“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又仿佛踏进虚幻缥缈的意境,让他对人生和生命进行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他联想到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年华似水,诗人将人世间的种种体验融于对浩瀚间天地宇宙的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诗人仿似与天地融为一体,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不由生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基调和形而上的思索,体现了诗人在初唐的时代背景下在符合初唐诗的共生中对人世和宇宙间独特的思索和体,体现了他心中之美,文学之美和艺术之美。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花、月、夜也被诗人赋予了全新的内容,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独特描绘和真切的生命体验,诗人将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融为—体,创造出情景交融、幽美邈远的诗境。

《春江花月夜》哲理详解:

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美感是道德的自然流露,这句话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了最好的诠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诗蕴含着借着天地精神表社会良心,寓德行准则于山水形质,以“仁智之乐”的比德方式塑造人生进取,兼济天下的社会人格。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霜打的残枝中看到德的韧劲;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疏影横斜中看到德的高忍。“幽骨霜风劲,高树叶渐删,寒云无世态,相伴意闲闲。”幽即清幽,既体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也体现了诗人旷达无为的超越世俗的心境。因有德才无我,因有德才旷达,诗人用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交融,描绘出绝美的风景。

2.物我交融,天人合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诗有诗的境界,词有词的境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遂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微风细雨是小境界,而落日马鸣是大境界。不同诗人境界各不同。”初唐诗人张若虚不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慨叹人生,而是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总相似”这些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

张若虚诗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已出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雏形。第一次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诚然,张若虚的诗文体现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也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概述,但他却把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体现出独特的哲学观和宇宙意识。

3.澄明之境,诗意而后栖居


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诸人所倡导的“诗意的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的诗意化和艺术化来抵制科学技术带来的人性泯灭和碎片。《鹤林玉露》有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自然美与艺术美都在心里,这种绽放悄然而然,而这种悄然的“诗意而后栖居”,无疑有难得的雅静之美。张若虚这首流传千年的诗中之诗,更是体现了万物皆静、我与宇宙浑然一体的独特感悟。岂非雅静之美、澄明之境?


春江花月夜》为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历代文人学者对其不乏高评。王闿运以“孤篇横绝,意为大家"论及此诗及其作者,闻一多更是盛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笔者在多次细读中亦被此诗所药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此诗的构思、意象(意境)、手法、音韵、风格等方面的特色折服,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笔者所论浅陋,还望读者批评指教。
整体而言,此诗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干化境,堪称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张若虚〔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公元647年—约公元730年),字、号均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
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著有作品《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等,存于《全唐诗》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7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在这个美景中诗人道出了“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感慨。当一切都在繁华中开放时,如同一个瞬间,却飞逝而过。这似乎是诗人要表达的虚无缥缈的人生观,即世事无常,时光荏苒,人生短暂。

同时,这首诗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美好生活、天命的美好向往,如诗中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要珍惜眼前人和事,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心灵去迎接生命中的美好和更多的可能。

总之,《春江花月夜》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哲理阐释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呼唤人们要积极向上,珍惜眼前人和事,拥抱美好生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07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作,所表达的哲理大致是“物我共通”的道家思想。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春江、花月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物我之间互相依存、相融合的理解。在诗中,诗人通过“江流与海水同兮,而胡为乎遗美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描写,表达了物与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这种思想认为,物我之间是相通的、相融合的,“吁嗟感物皆已忘,唯见得此时此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我界限、融合于自然万物之中的人类境界。
第3个回答  2023-03-07
《春江花月夜》表达的哲理是人生是短暂的,时间正在流逝,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利用时间,活在当下。诗中用春天、江河、花月等自然景观散发出的美好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珍视。花开花落,月明月暗,江水滔滔,人生无常。因此,诗人提醒人们应该时时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要虚度光阴。这个哲理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生命,把握人生,活在当下。
第4个回答  2023-03-07
《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在诗中已经写得很清楚,即“江花宛似似相宜,月里夫人妆不淀”等,即人生如此美好,为何不好好欣赏享受呢?另外,全诗充满了浪漫诗意与哲思,以有时空的边界,有人生的起伏,有爱情的轻盈,在不断地朦胧中道出了诗人“重足而履的”立场,强调“任何磨难和危险都无法将我们拖倒”、“要将自己的一生,化为一个艺术和人生的完美”,以及“当你面对挑战和不幸时,也要怀着一种淡然的心态,以宽容的心去面对一切”,让人生洒脱而又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