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那么唐以前人们的数字是怎么写的?

如题所述

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
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大写数字在则天朝以后不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现在诗文中。唐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漆”后简为“柒”,又省作“七”。
大约到了宋代,官府文书所用计数数字都得用大写。宋代学者程大昌在其所著《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道:“今官府文书凡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

大写数字的使用始于明朝。朱元璋因为当时的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到现在。

唐朝以前汉字中数字的写法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是中国古代数字的写法。汉朝时的汉字楷体已定型。
一,最小的正整数,甲骨文就有了。
二,原始记数符号,会意,古文字用两横画表示。一加一所得。甲骨文已有。
三,数名,二加一所得。《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甲骨文已有。
四,数名,三加一所得。甲骨文为四横,后期金文同“四”。
五,数名,四加一所得。《广韵》:五,数也。甲骨文、金文、小篆,为“二”+“乂”,会意;。《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楷体为“五”。
六,数名,五加一所得。楷体为“六”。
七,数名,六加一的和。甲骨文、金文为“+”。楷体为“七”。
八,数名,七加一的和。《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甲骨文字形近似。
九,数名,八加一的和。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楷体为“九”。
十,数名,九加一的和。《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小篆字形为“+”。楷体为“十”。
百,数名,十个十。《说文》:百,十十也。楷体为“百”。
千,数名,十个一百。《说文》:千,十百也。楷体为“千”。
万,数目,十个一千。万户侯,侯爵的最高一级。楷体为“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05
1.以前数字是小写好不啊,一二三四五六七等等,要明白这不是后来简化的。
2.大写是这样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确实是武则天整出来的,但不怎么用,在朱元璋时期的郭恒案中才启用并加以修缮。
3,.是先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后有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
第2个回答  2013-03-04
不可能。。九章算术早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