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当今有哪些孝子、孝孙的故事

朴实却感人
拒绝转载

其中分为:孝子孝女故事(1-37个)、慈爱孝友故事(38-50个)、慈善仁爱故事(51-70个)、忠孝廉洁故事(71-82个),共计82个故事。

1、汉孝子董黯(题目是暂命名,下同)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汉•一)
2、唐孝子张无择
张无择,字君选。寻刺和州,以父艰奉丧归,负土结庐,七日绝浆,三年不栉,感醴泉芝草之瑞。服禫,辞禄,庐墓。以寿终。至今庙食慈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唐•二十六》) (《四明谈助》)
3、杜醇孝友
杜醇,越之隐君子,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三)
4、宋孝子孙之翰
孙之翰,字文举,少志学,天性孝友。母病剧,刲体取肉为粥以进。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底以宁。里人以其事上于郡守赵伯圭,将闻于朝。之翰曰:“本心救母,他无所觊。”力止之。卒,葬五磊山。咸淳间(1265~1274),令金昌年立位于董孝子庙右祀之。(《四明谈助》)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八)
5、姚状元孝亲
姚颖,字洪卿,天性孝谨。少居大父母之丧,已能悲慕尽礼。父素严重,先意承志,未尝少忤。母病疽,衣不解带,药非亲尝不进,祈以身代。(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十三)
6、桂同德教孝
桂同德,慈溪人,石坡先生万荣四世孙。谨厚敦朴,笃信好学,闻于远迩,请益者无虚日。教授郡庠,以德行为本,恳恳言曰:“穷经穷史,固学者事,而入孝出弟,尤所当先。今日之孝,即他日之忠,忠孝两全,人道备矣。故一时亲炙其教者,咸有成立。”(《两浙名贤录》)(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元•四十)
7、王节妇慈孝兼备
清清慈溪水,苹藻被涯涘。昔年修妇职,采撷荐明祀。殷勤执豆笾,斋肃事君子。一朝双鸳鸯,别离隔生死。死者无还期,生者当同归。奈何姑嫜老,重以膝下儿。升堂奉甘脆,篝灯训诗书。庶以未亡人,慰彼泉下思。溪水彼可竭,妾身不改节。溪水有停污,妾心但明洁。荧荧瑶台镜,玄发今已雪。孤鸾虽不舞,寒影自澄澈。溪水常流东,余波总相从。结发为夫妇,永别何由逢。青山有元寂,百岁须当同。愿言合欢树,化作垅上松。茑萝更缠绵,相依无终穷。(元•高则诚《王节妇诗》)
8、桂彦良怀念双亲
桂彦良,天性孝友,事父母务悦其心。及为晋傅,叹曰:“禄虽厚,养则不逮。”命画士绘二亲像,岁时祭祀罔怠。(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七)
9、匪莪子
俞贵阳,念母氏苦节,学成奉母隐居,终身不赴试。洎家稍裕,为卜筑浮鳖山左,颜曰:“奉母之堂”,朝夕承欢,依依孺慕。母卒三年,哭奠如一日。晚自号“匪莪子”。(《溪上遗闻集录卷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十五)
10、钱孝子奔丧
钱如圭,字廷玉。宣德六年授陕西庆阳通判,勤敏慈惠,民深德之。既而丧母,郡守得其讣,如圭犹未知。守谓之曰:公贫乏如此,秩且满,盍暂匿之,庶几丧具可资。如圭泣对曰:“忠孝大节也,君亲大伦也,何忍欺乎?”即日上道,士大夫莫不高其行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二十三)
11、冯瑮事婢
冯瑮,父景祚,高年失明,淹床蓐凡十五年,瑮事之始终惟谨。虽家素贫,每食必备甘旨,惟所欲进之。里人王尚书冢子铎轻财好义,素重瑮,延之家塾。每有珍味辄不食,铎觉之,必先馈其父,然后馔瑮,瑮始食。
父有老婢,卧病,为奉汤药如事所生。或讶之,瑮曰:“吾父在时,赖渠周旋,始得间以授徒,取学俸供养,皆其力也,忘之是忘吾父,吾岂忍哉!”县令贾奭雅重其行,欲疏闻。瑮曰:“此子行之常,若以希褒锡是市名也。”力辞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十九)
12、孝子之后有贤孙
张福字百顺,唐孝子张无择之后。早亡母,左右无方以养父志,父忘鳏居之困。祖母刘病卧数年,代父养,抱持盥洗,牏厕滫髓,皆躬亲之。素贫,授徒以文章名节自任,处师席抗颜正范,为诸生倡。所得修馈悉奉其亲,兼抚二弟,一钱不入私室。登正德三年进士,卒于京,有司以孝闻,附祀无择庙。(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三十二)
13、张起明孝感猛虎
张起明,字旭升。父景山幕游甘肃,起明独与母柳家居。母嗜鱼,起明亲取鱼江上。潮至,不反避,顺流而去,濒死,遇救得免,手持二鱼不释,时犹未成童也。
父客死幕次,起明年十八,方居母丧,之京委身银号,预支佣值,给资斧以归父柩。途遇虎,遥语之故,虎竟曳尾去。既归,里人称其孝,争婚之。谢曰:“吾未得尝归柩资,遽就室,其谓之何?”复之京,佣偿预支值,而后娶。(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四十二)
14、秦孝子行不改名
秦金字懋南,嘉靖二年进士,谒选,时无锡秦尚书与同名,讽之改,且得要署。金曰:“《礼》‘子生三月,父命之名’,先人在犹不敢改,矧既没,忍以一官易乎?”卒不改。(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四十二)
15、状元孝子姚涞
涞性孝友,六岁丧母,执礼如成人。善事继母,尝以尚书例荫,让异母弟汲。丁父艰,以哀毁卒。(《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二》)
16、刘孝子舍生救父
刘逢润,为人诚笃。嘉靖三十五年,倭突入县,逢润父遇贼,贼露刃按其背索钱,囊无一文,将杀之。逢润适后至,大声号泣曰:“毋杀我父,宁杀我。”以身翼蔽之。贼怒,乱砍,父子俱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四)
按:当是时,倭乱东南,孝子以卫父母见杀者甚众。(明史)
17、冯孝子感动倭寇
冯校,字文源。嘉靖丙辰倭难,母方病,与兄荣负而逃。途遇寇,涕泣求全母。寇为掷锦帕覆其母面,而拘荣使负担。又泣求代,寇感而舍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六)
18、沈孝子护母
明嘉靖乙卯(1555年)四月间,倭贼至鸣鹤镇。沈孝子良十,时年已七十余,尚有九十余母,负之而逃。至五里外,力竭不能行,息山谷中。贼追至,乃跪拜请死,愿贷其母。贼见母子俱皤发颓老,舍之而去。继至,又舍之。良十怜母饥渴,方图饮食。贼又至,举刀欲杀其母。良十以身蔽之,遂被杀,而母得全。(《四明谈助》)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七)
19、王伯化护母
丙辰(1556年),倭突入县治,士民老弱仓皇出走,王伯化掖母出郭外。乡邻有同行者曰:“贼迫矣,曷求活记?”伯化曰:“母活我活,安用求为?”邻人蹊水田亟遁。仆再告曰:“贼迫甚,子母恐不相顾矣。”仆亦去。伯化持初心愈坚,掖之前。母曰:“子母同死无益,汝亟去,诘朝可收吾骸。”伯化号泣,掖之如初,望见贼呼曰:“馈汝金,毋伤吾母。”贼扬刃向母,伯化以身承之,遂遇害。贼见伯化死,竟掠金,不兵其母而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七)
20、冯觉晓孝感倭寇
冯觉晓,性至孝,二亲年高,艰于步履。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入境,欲刃之。觉晓延颈求代,寇感动,砍柱而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五十)
21、冯世杰弃子救母
冯世杰,字子英,为人孝友诚笃。嘉靖丙辰倭乱,世杰仓皇掖母负幼子逃。母误堕水中,世杰赴水援母得出,而母之襟裳重湿,不复能前,世杰遂弃子负母而行。夜抵人舍。顷之,其弟忽抱所弃子至,相见惊喜,人谓诚孝所感。子名云龙,两世皆以孙任贵赠官。(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五十)
22、神佑冯孝子
冯孝子履祥,字君德,自幼警悟。好读书,补诸生。嘉靖丙辰(1556年)四月,倭贼犯县,孝子随父出奔。贼逼,断父左手,且裂其背。孝子以身蔽之,诉曰:“无害吾父,宁杀我。”贼竞刃之死。其妻袁氏道于灵山,时孕已弥月,夜梦神告曰:“尔夫为父死,不可使无后,吾当与尔一子,产时毋恐。”次日果生男,复值倭寇将入,马皆止,策之亦不前,贼不越境而回。一方稍辑。人谓灵山神庇之,盖孝感所致云。(《四明谈助》)

还有很多 你可以按照关键词 慈溪慈孝故事集锦 来搜~
追问现代话,创新啊回答慈溪慈孝之子——董黯:慈溪的慈孝文化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则可从现今慈溪市的得名所出的,一个“子孝母慈”掌故说起。孝子姓董名黯,东汉时人。黯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困,相依为命的慈母又不幸身患痼疾,正当董黯因无力为母亲就医而犯愁时,听说离家三十里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于是就长途汲担至家,母初饮即嗜。董黯事母至孝,自此往返汲水奉母,无论寒暑,乐此不疲。但娘怕长此下去太劳损儿子身体;儿怕万一因阻于风雨冰雪造成汲担困难而断了娘的饮水。对此,一日母子俩想到了一处:决定徙居大隐溪。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董黯终于临溪搭起了一栋茅屋,伺母长住下来,“溪水如厓密,疗疾胜良医”,数年之后,先前病态恹恹的母亲,居然焕发出一身康健无恙的生气。乡亲们感于董黯的孝行,在庆贺董母痊愈的同时,便改呼大隐溪为慈溪,母子返原宅后,宅旁竟涌一泉,出流成溪,亦名慈溪。有道是好事传千里,董黯笃行孝道的故事远传到朝廷,和帝专为此旌彰董黯,并下诏召拜他为郎中,而董黯辞不应征,依然朝夕伺母行孝。“董黯孝母”的故事由此更广泛地传扬开来。
南宋初,姚北上林三山人岑全由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六十余岁致仕,伺奉八十岁的老母亲依然必恭必敬,每天早晨衣冠正正地到母亲房外请安,夜里一定要母亲睡下才退回。人们以此为至孝。慈北鸣鹤场有孝子方昌,殒后,乡人为其立祠,名为孝慈庵。
清代姚北浒山孙德浩,字沛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以教私塾为生。事母孝,凡是母亲所想的,德浩都尽力办到。母亲死后,茹素三年。由于两位兄长早早亡故,他还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侄儿、侄女的教养与婚嫁,待他们和自己的子女一样。知府奖与“孝友可风”匾。
民国时期,有镇北龙山虞洽卿。虞系沪上闻人,宁波帮中坚,事母至孝。母卒后,又在家乡建造虞母桥、虞母亭纪念母亲。而且牢记母训,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家乡的公益事业。
其他:慈溪新闻网讯(记者 郑亚清)用心服侍卧床婆婆的80后媳妇陆瑞春、蔡央波,就算改嫁也要带上婆婆的外来儿媳汪贵玲,有着拳拳孝心的自强青年徐洪武,身患骨癌仍孝心不改的好媳妇陈玉兰。日前,这五位曾让慈溪市民感动的“孝子”入选当代宁波十大慈孝故事(人物)候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4
慈溪慈孝故事集锦其中分为:孝子孝女故事(1-37个)、慈爱孝友故事(38-50个)、慈善仁爱故事(51-70个)、忠孝廉洁故事(71-82个),共计82个故事。1、汉孝子董黯(题目是暂命名,下同)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汉•一)2、唐孝子张无择张无择,字君选。寻刺和州,以父艰奉丧归,负土结庐,七日绝浆,三年不栉,感醴泉芝草之瑞。服禫,辞禄,庐墓。以寿终。至今庙食慈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唐•二十六》) (《四明谈助》)3、杜醇孝友杜醇,越之隐君子,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三)4、宋孝子孙之翰孙之翰,字文举,少志学,天性孝友。母病剧,刲体取肉为粥以进。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底以宁。里人以其事上于郡守赵伯圭,将闻于朝。之翰曰:“本心救母,他无所觊。”力止之。卒,葬五磊山。咸淳间(1265~1274),令金昌年立位于董孝子庙右祀之。(《四明谈助》)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八)5、姚状元孝亲姚颖,字洪卿,天性孝谨。少居大父母之丧,已能悲慕尽礼。父素严重,先意承志,未尝少忤。母病疽,衣不解带,药非亲尝不进,祈以身代。(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十三)6、桂同德教孝桂同德,慈溪人,石坡先生万荣四世孙。谨厚敦朴,笃信好学,闻于远迩,请益者无虚日。教授郡庠,以德行为本,恳恳言曰:“穷经穷史,固学者事,而入孝出弟,尤所当先。今日之孝,即他日之忠,忠孝两全,人道备矣。故一时亲炙其教者,咸有成立。”(《两浙名贤录》)(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元•四十)追问

你看情好吗?一是现代,二是慈溪,三是拒绝转载!什么贴都转,真不要脸

第2个回答  2013-02-15
就我知道的来说,只有几个啊。
1.付雪美:她照料脑瘫儿女和年迈婆婆,但她并不是慈溪的当地人,而是嫁入慈溪的。
2.李凤珠:照顾患病婆婆和小叔长达25年,任劳任怨。
还有的就不清楚了。

希望能帮到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