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是不是一定要被执行人财产申报

如题所述

法院一定要被执行人财产申报。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情况下,会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被执行人收到通知后,会报告财产情况。
法律分析
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要求特定人群对其财产和收入情况进行如实申报的制度。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树立司法权威,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及时有效地履行,切实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是实践中的客观需要,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由于当事人的经营机制、经营状况、财产情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也随即发生变化。实践中被执行人可能确无履行能力,也可能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其财产可为动产,亦可为不动产,财产可能与被执行人的住所在一起,也可能在异地,对此权利申请人不可能全面了解,尤其是被执行人故意隐匿的财产,权利申请人知道的可能性则更小。另外,权利申请人要对被执行人的财产举证还受诸多调查手段的限制,如权利申请人不能直接从银行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不能到被执行人处查询其财产报表等,如果让权利申请人举证,不仅缺少理论依据,而且在实践中,也很难行得通,而作为被执行人,他对自已的财产状况是最清楚的,且其是法律规定的负有给付钱物义务的义务人。所以,由被执行人申报财产不仅合乎法律,而且合乎情理,是切实可行的。另外,财产申报制可使执行法官从调查取证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对被执行人提供的财产申报进行有的放矢的审查,以分清被执行人是确无履行能力,还是规避,以提高执行效率,及时保护权利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再则,财产申报制可强化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责任感、紧迫感,同时也减少权利申请人的诉累。在执行工作中实行财产申报制,可揭开被执行人所谓“一无所有”的假象,戳穿其种种借口。无论是诉前转移,还是诉后隐匿的财产,在执行中都必须如实申报,拒不申报或申报不实的,将受到制裁。通过财产申报,可增加被执行人思想压力,打破其债多不愁,蚤多不痒的幻想,强化其履行义务的责任感,促使其自觉履行。综上所述,被执行人一定要进行财产申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条 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第二百四十一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4
凡是被执行人,必须在收到法院的执行通知书后,向法院申报自己的财产。
如果不申报,或者申报不实,会被法院处罚的。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一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