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如题所述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各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呈逐步加强的态势,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少。
一是流动党员数量大,去向难以掌握。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以肃州区为例,全区21000余名党员中就有4300余名流动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4%。这些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为“无序”流动,流向很难掌握。
二是流动党员不愿亮身份,作用发挥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无抓手、缺载体,对作用发挥好的流动党员不能及时表彰激励,对长时间脱离党组织、作用发挥差的不能警示告诫、及时清理,使党员存有亮不亮身份无所谓的心理。
三是流出地党组织难管理,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大多数党员外出前和外出期间不向党组织报告,个别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常年不回家,无法参加组织生活;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党员,外出不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成为“挂靠党员”或“口袋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致使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上,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
四是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程序繁琐,党员怕麻烦不愿接转。外出务工党员最终绝大部分会回乡创业,认为转出去还得转进来,转来转去太麻烦,致使组织关系接转不及时或干脆不转。同时,预备党员外出,党组织无法了解其日常表现,支部内其他党员也因情况不清难以发表意见,尤其是预备期满后,预备党员不与流出地党组织及时联系,给外出流动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造成了部分预备党员的流失。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对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流出地党组织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认识,认为管好“在家”的大部分党员就行,外出流动党员管不了也管不好,缺乏工作主动性。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存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入党员排查难、管理难,增大了工作量。因此,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出现了工作上的“死角”和“盲点”。
二是部分流动党员党员意识淡薄。外出党员跨地域流动,长期脱离党组织,接受教育机会少,容易导致组织纪律性不强,党员意识淡薄。有些党员抱着“党员不党员,只要能挣钱”的心理,外出期间不主动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对家乡建设也不关心。有的党员明显行为自由化,不愿接受党组织纪律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特别是外出后,不愿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一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先进性,成为真正的“隐形党员”。
三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不能及时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接轨,普遍沿用传统的集中教育管理办法,教育管理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部分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办法少、缺抓手,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地要求抓学习、讲奉献,不利于调动流动党员积极性。
四是对流动党员的服务不到位。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三多三少”:管理多、服务少,要求多、教育少,党员付出多、回报少,党员没有得到与群众相比特有的优势和实惠。外出务工流动党员亮出身份、接转组织关系后主要就是参加学习活动,响应党组织号召讲奉献、做贡献,缺少激励帮扶关怀措施,在体现党员先进性的同时享受不到经济方面的优惠待遇,致使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愿主动接受管理。
五是党建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不到位。从当前来看,农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党建工作主要由党组织书记亲自主抓,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主要由企业管理层人员兼管。随着农村、社区承担的经济社会职能不断增多,党员群体不断扩大,党组织书记抓党务工作的精力一定程度上被分散,党组织书记抓党员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在家党员,对外出流动党员、流入本地的党员不能统筹兼顾,有的采取放任态度,有的只能在返乡时取得联系。同时,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较少,经常性跟外出党员取得联系产生的电话费、资料邮寄费、交通费等额外费用大大增加,有些费用由党组织书记自己垫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员队伍战斗力的必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改进党员教育方式,解决流动党员“党员意识”不强的问题。针对流动党员常年在外、难以集中的特点,抓住流动党员离乡办理手续的时机,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实用技能、安全法规及外出务工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使流动党员既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又能通过培训提高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建立流动党员手机短信平台,开通网上信箱,成立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学习资料,开展互动交流,加强党性教育。利用流动党员过年过节返乡探亲的时机,通过上门探望、“党员活动日”、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补课”。要认真抓好典型引路工作,发现培育流动党员先进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宣讲自己在外务工期间接受党的教育、参加党的活动、遵纪守法、钻研业务等方面的先进事迹,从而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参与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探索实行“双向管理”机制,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具体职责。以市(州)为单位,探索建立县(市)区流动党员管理互评机制,将结果纳入县(市)区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对责任不落实的追究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相关责任人责任。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纳入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流动党员在评优树模、考核评议中要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对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作用发挥不好的,取消资格。对流出地较为集中的,两地组织部门可签订流动党员互管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互通制度,共同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三是健全完善服务体系,解决流动党员不愿亮身份的问题。流入地党组织要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免费服务热线、手机服务信息,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等服务,协调用工单位对流动党员优先推荐、优先招聘,并设立党员奉献奖、党员敬业奖等,提高党员经济待遇。建立党员志愿者参与的救济救助团体,免费为流动党员提供法律咨询、医疗救助、生活就济、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的援助服务。流出地党组织要设立流动党员创业担保基金,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优先享受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党员返乡创业、回报家乡。要探索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空巢老人代理服务等制度,解决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
四是加强基础信息建设,解决流动党员底数不清、去向不明的问题。建立组织系统共享地全国性党员信息库,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平台,研发推广党员IC卡,象征党员身份,流动党员凭卡可到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和党组织参观学习、参加活动。建立组织、人社、公安、民政、工商等多部门联动机制,要求各地公安派出所在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和暂住证时,一并对暂住人口政治面貌情况进行登记,并录入暂住户口信息系统,及时掌握流动党员信息。会同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督促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办理养老、工伤保险时,认真登记其政治面貌、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确保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
五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解决流动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制定全省统一的流动党员管理细则和考评办法,制作流动党员服务手册,将务工信息、就业项目、法律知识和党员管理制度等内容印制成册,免费发放,对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行省市县(区)三级联动考核。积极争取将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流出地党组织要建立外出登记制度、行前教育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和活动证管理制度,保证流出党员管理不断线。流入地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党费收缴、活动记载反馈等制度机制,确保流入党员服务不间断。积极创新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广泛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流动党员经营点”、“流动党员服务区”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上进心。同时,建议中组部积极总结各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归纳总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