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自己

如题所述

做一个更好的人不是有多少朋友,或希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可。

这是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满足的成就,那种让你感觉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并且生活更有价值的东西。

这不是得到认可,不是获得人气,而是更多地关注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你对自己更善良,你在生活中会自然吸引正确的人,这就是做一个“更好”的人的真正意义。

一、善良地对待自己BE KIND TO YOURSELF.

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第一步是在你内心开始。

如果你不断地对你自己说出负面的话,批评你的缺点并且糟踏自己,那么你在起点时就已经失败了。

学习专注于你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尝试在每天早上给予自己一个赞美,或者当你达成小目标时给自己奖励。

对你自己多一些善意能让你走更长远的路途。

二、不要抓住愤怒DON’T HOLD ON TO ANGER.

愤怒可以很强,但也可以很危险。

有很多次我们因愤怒而做出不良的动作,但后来我们后悔时,却不能再收回说过的东西。

例如,当你对某件事感到忧愁,就对你的家人愤怒时,同时破坏与他们的关系。

你一定要记住,愤怒会消失,但言辞或行为会被记住的。

如果有任何事情导致你变得苦涩,尽量避免围绕人群或向任何人宣泄。

三、真诚和诚实BE SINCERE AND HONEST.

虽然美丽的谎言会让人们感到安心,但大多数时候人们会选择丑陋的真相。

不要仅仅因为你想被别人接受或你太害怕冒犯他们,而对他们说出谎言。

永远对你的话保持诚实,这可能会对莫些人有所伤害,但这毕竟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式。

每个人都喜欢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人喜欢一个在不同的人面前戴着不同面具的人。

四、多聆听LISTEN MORE INTENTLY.

每个人都喜欢告诉别人他们的故事,或发泄他们的问题,或想被别人关注。

然而,如果有人总是张口而谈,他们就很难想要改善自己。

这些人就是那些总是要以他们的方式做事,总是要接收东西而不愿给予。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更重要的技能就是倾听。

作为一个专注的听众肯定会改善你与他人的关系,并且你会更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看法。

五、愿意接受改变BE WILLING TO CHANGE.

变化可以是很有趣的,令人兴奋的,也是可以是可怕的。

只保持在舒适区内的人永远不会走远。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无论你的人际关系,或任何其他方面,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接受改变。

是的,你可能会害怕,你会感到迷茫,但这就是你将如何成长和改善。

打开你的想法,并愿意接受挑战和变化。

六、不要找借口STOP GIVING EXCUSES.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都能随意给借口,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大人都非常理解我们给出的任何借口。

然而,当你长大后,借口似乎不再有意义了,它只会驱使人们远离你。

经常找借口的人,不管是因为你迟到或不能及时交上工作,只会让人们把他们看成是不负责任和不成熟的人。

七、多原谅BE WILLING TO FORGI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了解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十岁以前的岁月,我一直在努力地成为别人。

自卑、敏感、多疑,甚至于不放过别人对我的每一点评价,这样我就可以改变成别人嘴中那个完美的人。

努力了二十年,依旧一塌糊涂,因为不管我怎么努力,别人总会批评我,不喜欢我的人。

直到八年前邂逅第一本心理学书籍,此后就踏上了与自己对抗、拯救自己的道路。还算幸运,阅读心理学及人际交往书籍,加上自己不断应用于生活,渐渐的琢磨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更找到了二十岁前后的自己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

遇见《你不知道的自己》也是一种缘分,强化了自己在七八年前琢磨出的道理:曾经的我不开心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的成为别人,现在的我过得很自如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成为更好地自己。



《你不知道的自己》一书,从与自己相处、与熟人相处、两性心理三个方面,用详细而平实的方式讲述了这三个方面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旨在让我们了解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曾奇峰,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作者在国内心理学领域比较有名,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拥有较丰富的心理学从业经验,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的播种机。

(一)

与自己相处

与自己相处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更擅长与别人相处,却并不擅长与自己相处,甚至会惧怕。

原因有三:

1、但凡要与自己相处,那么势必就是独处,会显得很寂寞;

2、与自己相处,可能会触碰到一些曾经自己并不曾见过的品质,或自私或软弱,与自己在别人面前展示的特性并不对等,这时候就会怀疑甚至厌弃自己,越来越惧怕触碰;

3、与自己相处就要窥探自己,分析自己。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人都是擅长分析别人,却唯独不能分析自己。因为要跳出身处的环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备显艰难。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心灵深处的噪音来自内心的冲突,一切的怀疑与徘徊不定均来自自己内心的干扰。那么如何降低这种噪音对自己的干扰并将内心冲突对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才是重中之重。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降低心灵深处的噪音、改善内心冲突,就要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解这些噪音来自何方,更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次内心的冲突。

第一步:走近孤独,享受独处。

现今社会一直强调团队合作,殊不知一个团队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擅长做好自己,才可以更好的成为团队的一份子。在很多人将独处视作舔舐伤口的时刻,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挖掘出独处的有益的一面才至关重要。

独处的好处如下:

(1)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子女,在配偶面前我们是夫妻,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父母,在单位我们是下属、同事、上司,唯独只有我们独处的时候才是自己。

适当的独处有利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帮助我们形成独立的人格;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置身其中很难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冷静的分析局势。适当的独处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置身事外的思考问题。

身处无数的社会关系中,总是会有很多人指教我们。父母、朋友、上司,可是参考别人的意见,更要有我们自己的想法。身处其中势必容易受到干扰,无法冷静思考,不妨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独立的思考整个事件。

独处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众说纷纭的社会,找到自己的智慧及力量。

(3)小孩子都是需要人陪伴的,反之,成熟的人是擅长独处的。

独处作为成熟的一个标志势必具备诸多有利于成年人的优点,那么从容的独处才是我们应该追逐的。

当然,独处也并非全是优点,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独处包括主动的独处与被动的独处,顾名思义被动的独处就是弊大于利。被动的独处会陷入自怜自艾的境地,总觉得自己好可怜,没有人搭理。

经常处于被动的孤独且自我无法改变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既然现在我们学会了从容的独处,那么跟随本书作者继续下一步:

第二步:如何与自己独处:

与自己相处也是一门技术活,有些人很擅长,有些人不擅长。

与自己独处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孤独有助于成长,但是过犹不及。在这个忙于交际的社会,偶尔给自己一些时间品尝孤独足矣。一旦过多,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2)每天我们都会有一些担心,时刻让自己处于担心的恐惧中。我们的这些担心只有极少数会真的发生,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将自己推进恐惧的深渊。

一旦处于无尽的恐惧中,不妨静下心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预估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这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应对措施。在做好准备措施的时候,恐惧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3)身边很多朋友一致认为自己很丧,不知道如何改善。大多数人的丧是自己寻找来的结果。

毫无计划,一切取决于别人的进度。忙忙碌碌却显得杂乱无比,蓬头垢面就可以随意示人。

上班时的杂乱无章也在生活中显露无疑,下班后回到乱到无法落脚的家,窝在沙发里煲剧、打游戏来渡过整晚的时间。

无限制的循环,最后留给自己的就是这个脏乱差的环境及自己。

不妨给自己列一个计划,工作、生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相机调整。每天配以干净整洁的房间、干净利落的自己、有条不紊的工作、规律的运动,将自己的生活往着积极向上引导,久而久之就会遇见全新的自己,让丧成为过去;

(4)每一个现在都与过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缺点及优点都与曾经的周遭有着无可分割的联系。

有些人惧怕在外人面前表达自己,可能是因为曾经在外人面前说话被父母呵斥过;

有些人现在被称作“巨婴”,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其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其丧失了一定的独立能力;

有些人惧怕孤独,可能是因为儿时曾经一个人被扔在家里,无止尽的恐惧遗留至今;

我自己就是如此,曾经父母之间感情不太好,长时间的争吵,导致我现在对于婚姻有着深深的恐惧。

但是就像奇峰老师在书中所言:只有找到恐惧的根源,我们才能找到应对恐惧的方法。

曾经因为各种缘由,我一度非常自卑,很是喜欢巴结讨好别人,但是也非常不招人待见。后来自己学习心理学深挖原因,并按照书中指示进行练习,成为了现在这个自信、乐观的自己。但是对于婚姻的恐惧一度无法改善,我已找到根源,也尝试了很多方式去改善,但是收效甚微,我想需要时间。

了解自己,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2个回答  2020-11-26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 真理 想,亦即自己 安身立命 的事业,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我感到内心的愉快和充实,即使没有辉煌的业绩也留下了自己奋斗的过程。如果有,便表明你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你的个性,是工作中独到的见解和 不懈的追求 ,是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二、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 处世 做人的原则,能否给你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并把此作为精神上的 坐标轴 ,使自己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果有,便表明你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你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如何拥有自我?世上没有相同的答案,也不存在一个适合于一切人的统一标准。各人有个人的认识,只要你活到回忆人生的时候,没有遗憾、没有自责、为自己感到 欣慰 那就是正确答案。就我自己的 浅显 意识理解,也只能说,你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你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你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你的答案。在茫茫 宇宙 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 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的生命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到盖棺定论那一天,你能安心的闭上 眼睛 ,纵有骂声你亦不惊。那你就真正的拥有了自我。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射出个性的光华。
第3个回答  2020-11-26
1、先端正说话态度。良好诚恳的态度,才能使自己的语言犹如春风细雨一般,叩开别人的心扉,滋润着干涸的心灵,激发人的斗志,增长人的勇气。
2、多激励别人。多说一些激励别人的话,肯定别人的能力,那样才能让别人感到兴奋,于是产生一种壮志未酬的情怀。
3、给别人信赖。给人充分的信任,便给人十足的勇气和力量,能让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能让绝望的心燃起信心和希望。
4、不要恶言恶语。口出恶言,只能激起别人的反感和抗拒,给人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让人心灰意懒,觉得世界上没有人会相信自己。
5、不要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会像钉子一样,扎进别人的心里,在别人的心里划上伤痕。即使伤口愈合了,也会留下抹不去的痕迹。
6、改变粗暴的说话方式。不要轻易下定论,胡乱地进行指责,说话之前要三思。一句粗暴的话,可以毁掉一个原本良知尚存的心灵。每个人都喜欢听那鲜花般的良言,尽量多说些赞美别人、鼓舞心灵的金玉良言。

7、善于倾听。一个善于静静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他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有缜密见识和品行、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中,最先也许不大被注意,但最后必定是最受人敬重的。因为他虚心,所以为每个人所喜欢;因为他善思,所以为每个人所信任。
第4个回答  2020-11-26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 真理 想,亦即自己 安身立命 的事业,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我感到内心的愉快和充实,即使没有辉煌的业绩也留下了自己奋斗的过程。如果有,便表明你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你的个性,是工作中独到的见解和 不懈的追求 ,是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二、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 处世 做人的原则,能否给你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并把此作为精神上的 坐标轴 ,使自己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果有,便表明你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你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如何拥有自我?世上没有相同的答案,也不存在一个适合于一切人的统一标准。各人有个人的认识,只要你活到回忆人生的时候,没有遗憾、没有自责、为自己感到 欣慰 那就是正确答案。就我自己的 浅显 意识理解,也只能说,你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你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你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你的答案。在茫茫 宇宙 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 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的生命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到盖棺定论那一天,你能安心的闭上 眼睛 ,纵有骂声你亦不惊。那你就真正的拥有了自我。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射出个性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