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弘化碧和望帝啼鹃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如题所述

苌弘化碧:

苌弘忠于职守。他在王室任职期间,极力辅佐周王,维护王室的尊严。为避王子朝之乱,帮助王室摆脱困境,苌弘和刘文公商定在瀍水以东的狄泉附近扩建成周城。

由于周王室财力匮乏,苌弘四处游说,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相传,因苌弘死得悲壮、死得冤屈,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白话文:苌弘死在了蜀地,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望帝啼鹃:

相传上古时代,蜀地有一位很贤明的部落首领,名叫杜宇,人们尊称他为望帝。有个叫鳖灵的人,到了蜀国,便去拜见望帝。望帝便任命他为蜀国宰相。

鳖灵一上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让蜀地百姓重建家园。当鳖灵凯旋都城时,望帝亲自迎接,并决心禅让帝位,但又怕鳖灵不肯接受,便隐居到西山修道去了。

不料这鳖灵原是江湖的混混,劣根性未改,入主蜀宫后,不久便掏空了国库,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消息传到西山,望帝懊悔不已,郁郁病故。

望帝死后,化作杜鹃,叫声十分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来。

出自:汉李膺《蜀志》: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化为杜鹃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白话文:望帝是蜀国的王,招募到了荆州人鳖灵,给他宰相之位。过了几年,望帝因为它的功劳很大,于是把王位传给鳖灵。望帝去修道变成了杜鹃鸟,到了春天就开始鸣叫,听起来非常凄惨。

扩展资料

杜鹃啼血:

闽东山区杜家村里有一户穷人家,家中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年30余未婚,村里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

有一天,杜大经过一处街坊歇肩的时候,由于担子太重,盐担滑下来,把一个小孩压死了。杜大被官府抓去,关在监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个人卖盐,奉养老母,十分困难。

弟弟说:“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个,你死便死三个。因为我力气小,挣的钱,不能养活母亲,二人都会饿死。”说着弟弟把哥哥推出门外,自已进了牢房。

过了两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来后并没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杜二灵魂化作杜鹃鸟,到处飞叫:“哥哥回来!哥哥回来!”

一边叫,一边口中滴出鲜血。鲜血滴处,长出了红杜鹃。此后,每年春天满山一片红杜鹃花,人们都说,这是杜二的红心与孝心。

用杜鹃鸟形容凄惨的原因: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的传说和诗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苌弘

百度百科-苌弘化碧

百度百科-望帝啼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苌弘(?-前492年)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又称苌叔。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来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神话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有《苌弘》15篇,今佚。《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吕氏春秋》、《左传》、《国语》、《搜神记》、《拾遗记》等均载其事迹。说法不一,大同小异。

【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很显然,既然是杜宇自己主动让位给臣子的,那么他死后凭什么要化鹃悲鸣呢?也就是说,他没受任何冤屈,死后化鹃鸣屈是毫无道理的。

1.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常用典故词典》第463页,于石、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2.杜宇: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辞海》(中)第28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望帝:古代传说中的蜀国国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又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因以为杜鹃的别名。

(《古书典故辞典》第430页,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杜宇:秦时蜀主,蜀地曾发大水,他率领居民避长平山。后鳖灵开峡治水,居民得归陆地。他即传位于鳖灵,自居西山。据神话传说,他后来得道升天,为蜀人怀念。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63页,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5.望帝杜鹃:见《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望帝,传说中的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在周朝末季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凄哀。后遂用“望帝杜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古诗词典故辞典》第49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望帝: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后退西山,化为杜鹃鸟。《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新编中学文言文常用词典》第291页,蒋传一、庄文中编著,王泗厚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显而易见,上述六书的解释,都只说明他称帝、归隐、化鸟、悲啼,没有说明杜宇是冤屈的。至于《辞海》中说他“通于其相之妻”,也只是“惭而亡去”,也未表其冤屈。那么究竟有没有表其冤屈的说法呢?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18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版)明确写道:

杜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按《蜀志》云:望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中似有一段隐情未能道出。《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略透出此中消息。盖望帝化鹃,皆缘“欲复位不得”,非以鳖灵“功高”而“禅位”也。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若按这一传说,杜宇冤屈无疑,他化鸟、悲啼的因果关系才得以成立,“望帝啼鹃”典故的含义也才得以贯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