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种造字方法

关于古代六种造字方法的资料!

古代六种造字方法:

1、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

2、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4、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5、转注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

6、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扩展资料: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dài)、“锿”(āi)是形声字,“凹”、“凸”、“氹”(dàng)是指事字,“畑”、“奀”(ēn)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0

一、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 “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二、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三、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 “监”,表示它的韵母与“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

四、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 “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变形作“辶”)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五、转注

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六、假借

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指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背”来表示北方的意思。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

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 ,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 。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10

古代六种造字方法:

1、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

2、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4、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5、转注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

6、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2
古代六种造字方法:

1、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

2、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4、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5、转注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

6、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扩展资料: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dài)、“锿”(āi)是形声字,“凹”、“凸”、“氹”(dàng)是指事字,“畑”、“奀”(ēn)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字
第4个回答  2019-12-21
古代的6种造字法:分别是象形,会意,形声,指示,假借,转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