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要具体 案例的

摘要: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年来遭受国际新兴非关税壁垒的案例有增无减。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国际非关税壁垒及新型非关税壁垒的三种主要的形式,了解浙江外贸出口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遭遇国际非关税壁垒的情况,对浙江企业遭遇非关税壁垒的原因及浙江企业应对的对策进行分析。浙江企业只有不断的自我完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且要积极应对,才能摆脱非关税壁垒,使浙江的经济能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浙江企业, 民营企业, 新型非关税壁垒, 对策
序言

中国已经顺利加入WTO,关税壁垒将大为减少乃至消失,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受到众多诸边协议的约束,其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但是近年来各国在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本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名义下,实施了一系列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等,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而浙江由于外贸出口发达则首当其冲。
一、 非关税壁垒及浙江企业现状概述

(一)非关税壁垒概述及新型非关税壁垒介绍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NTBs)是指国际贸易中除关税以外的一切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总称。
非关税壁垒内容繁杂,种类颇多,有对海关及进口程序、进口费用的管理,对贸易额的限制,对检验标准的制定及政府参与贸易进行出口补贴等等,可见非关税壁垒比关税更具隐蔽性、歧视性和针对性。这些措施在世界贸易的总体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关税作用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新的重要手段,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但随着许多常用的非关税壁垒如数量限制等形式被纳入世贸组织所规范的框架内,非关税壁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技术标准、环境要求、反倾销等,成为披着合法外衣的有选择的新的非关税壁垒,本文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其中三种主要的形式:
1、 技术性贸易壁垒[1]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这些标准和规定往往是以维护生产、消费者安全和人民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但其扭曲了技术规则的本来面目,使原来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标准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手段,成为引发现代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根源。
2、绿色贸易壁垒[2] 
  绿色壁垒常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生态平衡或人民健康为名,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为此,环境因素逐步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它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必将以其隐蔽性强、技术要求高、灵活多变等特点,被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
3、反倾销壁垒[3]
“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进口国市场,并使进口国市场已建立的产业受到实质性伤害或构成这一威胁,或实际上使进口国产业延迟建立。“反倾销”是相对于“倾销”而言的,是一国对构成倾销行为的进口货物征收临时的高额关税,以达到限制其进口的目的。
(二)浙江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概况
浙江省的对外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有少量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其他一些贸易方式。浙江企业主要出口服装、纺织品、日用消费品、装饰工艺品、机电产品、五金产品和农副产品等商品。出口市场主要是亚洲、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近年来对非洲、南美洲的出口也在逐渐增加。
众所周知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浙江的外贸出口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截至2003年底,全省共有私营企业30.2万家、个体工商户158.5万户。2003年,全省个、私经济工业总产值8271亿元、销售总额68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4亿元、出口创汇额1211亿元,四项指标连续六年高居全国第一;全省国内生产总值9200亿元,其中70.2%来自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出口额152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6%,总额和比重均超过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1367家,10亿元以上的78家。2005年商务部公布的190家“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浙江有51个品牌入选,列全国第一。[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