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有哪些特产和风景?

如题所述

乡土特产篇:茶中英豪--“祁红”  翻开美国韦氏大辞典,“祁门红茶”的译英词组悄然出现了。上边清楚地记录着祁门红茶的原产地--中国安徽省祁门县。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茶,祁门红茶在近代史上无论是作为商品出口创汇,还是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一员,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茶中英豪。 祁门产茶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 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祁门产红茶,事出近代。当时的英国、法国、俄国、丹麦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红茶市场。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 保健食品黑木耳 黑木耳别名木蛾、树鸡、荤耳、黑菜等,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人们经常食用的黑木耳有两种:一种腹面平滑色黑,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称毛木耳;另一种两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称为光木耳。黑木耳为祁门传统特产之一,近年来,由于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祁门黑木耳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尤其是祁门所产的光木耳,色泽好,外观美,肉质肥厚,质佳味正,远近驰名。 十大名菇之首徽菇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简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名菇之一,1990年12月全国香菇专业会议确定全国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山蔬第一珍品石耳 石耳是祁门特产之一,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的石缝中而得名。俗称石衣,又叫石菇、岩耳、石壁花等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地衣门、石耳科。石耳外形和木耳相似略大,体呈扁平叶状,块大厚实,正面有颜色乌黑有绒毛,背面呈灰绿色,腹面中间有一粗壮的“脐”,它就靠着这个奇妙的小吸盘似的脐,才得以在悬崖峭壁上安家落户。 野果之王猕猴桃 猕猴桃,祁门人习惯上称作杨桃,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来黄山,曾对猕猴桃作过一番研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白术之最祁术 祁术为白术的一种,是名贵地道中药,因产于祁门而得名。我国浙江、江西、云南等省均产白术,但以祁术品质最优,为白术最上品。 中药上品九制黄精 黄精在祁门民间又叫作老虎姜、鸡头参等,古称黄芝,意为象灵芝一样的灵丹妙药。黄精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横生根状茎,肉质肥大。地上茎长而较柔弱,一枝多叶轮生,叶短似竹,线状披针形,先端卷曲而缠绕它物,无柄。夏季开花,花梗下垂,花白色钟状,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传统工艺篇:天然配方祁门瓷土 瓷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为祁门特产之一,自古就很有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出土婺源、祁门两山”。清代《续文献通考》说:“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出,用者多来自祁门,祁门南乡龙风壁,西乡伊坑,产量均高,即景德镇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陶冶图》中“采石制泥”一节中说:“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平里、郭口两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取之。” 乡土风韵祁西土布 祁门生产土布始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为农家妇女自行纺织的一种布匹。这种土布以历口为交易集散地,历口附近的村子多有出产,其中彭龙村为最。这一带均属祁门西乡,故称“祁西土布”。祁西土布,门扣在5百至6百根纱左右,门约1尺8寸,长度3丈6尺至4丈足尺。品种有醉红、窄绿、紫青、十文青、三文青、白地青花、青花白地等,可做衣服、印花被面、包袱、头巾。因其特别厚实暖和,耐用经磨,用来做冬天的内衣和棉被里子非常适宜。 珍惜动物篇:蛇中毒王祁蛇 祁蛇是我国特有的蛇种,又名蕲蛇、白花蛇、五步蛇、方胜板等。因其蛇头为三角形,身子短粗,尾巴细而短,吻端延长向前突起,所以也叫尖吻蝮。祁门自然环境极宜其生长繁殖,为祁蛇主产区。对祁蛇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据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提到的“黑质而白章”的亦指祁蛇。祁蛇全身都是宝,是一种与麝香、鹿茸齐名的动物药材。作为中医学上的祁蛇,性温,味甘,有毒,《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主治中风、惊风、麻风、癞癣、痹痿等顽疾。蛇蜕 “治目疾居多,退目翳为最”。蛇胆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的功效,常用于百日咳、咳嗽痰喘和多种眼疾。祁蛇煎熬加工可制成蛇油,多用于防治冻伤、烫伤、皮肤皱裂。祁蛇毒具有“抗凝”和“保凝”两种作用,在治疗血栓类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方面,用途更大。 山中仙禽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俗称“野鸡”,在祁门常常见到它靓丽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上体大部分金黄色,雄雉的数十枚尾羽竟长达1米多,上面有黑褐色大型横花斑及白色的细羽缘。额、颊、眉际与头部均呈浓墨色,唯独颈部的羽毛洁白如霜,鲜明夺目,其名从此而来。 珍奇有趣娃娃鱼 娃娃鱼,因其长脚像人手、叫声酷似婴儿啼哭而得名。在祁门四乡深山沟里可见其踪迹,尤其是凫峰乡余坑村,有一条长达数十里的深山峡谷,土名叫大坑源,溪水中就生长着不少这种其貌不扬、珍奇而有趣的动物。我国古代对娃娃鱼就有记载,晋代郭璞的《山海经注》中称为“人鱼”。《尔雅》注:“鲵鱼似鲈,四脚,前脚似猴,后脚似狗,声如儿啼,大者八、九尺”。 “凤凰鸟”白鹇 白鹇又叫银雉、越禽,山区群众亦称作白鸡、白山鸡,是产于南方的珍贵鸟类。早在汉代,人们就称其为“凤凰鸟”。唐代大诗人李白对白鹇一见心仪,曾特意向黄山人胡晖求赠白鹇,并写诗答谢曰:“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赞美了白鹇玉翎一尘不染,秉性高洁不凡。 最珍贵的鹿类黑麂 黑麂属于鹿科,祁门民间也称为乌金麂。在麂类中,黑麂是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1.2米,肩高0.55—0.65米左右,体重21—26公斤。体毛冬呈深黑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额部有一簇呈鲜棕色或淡黄色的毛,长达5厘米以上,这是与其它麂类的明显区别。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尾巴长度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十分醒目。黑麂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分布范围十分狭小,祁门山区是其理想的生活区域,在祁门的山地林间,可见其敏捷的身影。黑麂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冬季则向下迁徙,在下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农田附近,在阳坡活动。在牯牛降的山村里,常有黑麂冬季误入农户家中的趣事发生。 纯洁吉祥的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又名红嘴玉、红嘴画眉,是名贵的观赏鸟。羽翼碧绿似翡翠,嘴壳鲜红如丹玉,眼的四周淡黄色,两翅和颈下的羽毛淡染鹅黄,尾羽黑色,尾端分叉,足爪却轻抹橙色,亭亭玉立,异常妩媚。它昂颈啁啾,婉转悠扬,为极受欢迎的鸟中“宠儿”。 “天马”鬣羚 在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的角象鹿不是鹿,蹄象牛不是牛,头象羊不是羊,尾象驴不是驴,人们据此称其为“四不象”。其实,真正的四不象是大家所熟知的麋鹿,而祁门的四不象真名叫鬣羚,因最早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而又叫苏门羚。鬣羚属牛科,因此山民也叫它野牛。鬣羚雌雄都有短而尖、略向后弯曲的角,角上有横棱。全身灰黑色,体背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腹部及四肢锈棕色,口角、耳壳内、喉部及鬃毛均为白色,鬃毛披散长达20厘米,奔跑起来鬃毛飞扬,姿态飘逸。 民间美食篇:美味可口的祁门茶点 盐饼、松糕、花里早米果、炒冻米、盐水豆、苞芦松是祁门人日常喜爱的茶点,四乡均有。炒冻米是将糯米洗净蒸熟,冷却后搓成碎粒状晾干,用大铁锅将细沙炒热,放入干米粒爆炒,片刻米粒膨胀,用筛筛掉沙粒即成。松糕制法是将籼米浸泡沥干炒熟后,磨成细粉,以水搅和,拌入白糖后做成块状,用刀切成长条形,置于箱笼中烘烤而成。花里早米果是将籼米磨粉炒熟,掺入碱水(麻杆、豆秸烧灰浸成的水汁),搓成小圆球状,蒸熟即可,入口鲜糍香软,微有咸味,是祁门县城居民传统早点,旧时小贩用木桶装米果沿街叫卖,至今尚存。 朱花蒸腊肉 朱花是祁门人的俗称,即紫藤花。紫藤是我国一种著名的观花藤本植物,每年春季开花,紫红色蝶状小花,数十上百朵聚生在枝端,芳香美丽异常。李白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祁门山边地头,野生紫藤随处可见,深山老林中甚至有合抱粗的古藤。 葛粉圆子 葛粉的食用方法很多,祁门乡间,用葛粉做圆子当菜,别有风味。葛粉圆子做法比较考究,先在大铁锅里,将葛粉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没有结块,再将猪肉(肥精适宜)、豆干(五香干最佳)、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和细盐、味精等作料一起,倒进葛粉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拌至形成稠糊状,再轻捏成一个个圆子,入蒸笼大火蒸至熟透,即可食用。其味多样,糯香鲜滑,柔韧适口。也有的还要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再炒一下,更加油润可口。 观音豆腐、楂子豆腐与苦槠豆腐 名为豆腐,其实与豆类无关。观音豆腐又叫草豆腐,其来历颇有些神奇,传说祁门古时经常发生饥荒,人们时常挨饿,被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知道后,便教人们采摘一种野树叶,做成豆腐充饥,观音豆腐因此得名。这种野树名叫腐婢,土名臭娘子,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摘其当年新发的嫩叶,洗净后倒入清水里,用手揉搓成糊状,再用干净布过滤掉叶渣。然后取草木灰适量,用水调和均匀,亦过滤成灰水。将灰水倒进叶汁中,边倒边用筷子搅动,叶汁渐渐变稠凝固,豆腐即做成了。观音豆腐呈墨绿色,隐隐有些透明。可做菜,入口滑腻松软,芳香清凉,亦是防暑降温的佳品。楂子豆腐原料为橡树的果实,名橡栗,亦叫栎实,可食,早在《列子说符》中就有“冬日则食橡栗”的说法。从山上将橡栗捡回后晒干,去掉硬壳,把果肉磨成细粉,筛掉粗渣。煮一锅水,待其稍滚时倒入橡栗粉,并搅拌均匀,等到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切成块状即成。苦槠豆腐原料为苦槠的果实,苦槠又名槠栗,为皖南一带常见的乔木,种子如毛栗可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槠子处处山谷有之,生食苦涩,煮炒乃甘,亦可磨粉。” 苦槠豆腐制法与楂子豆腐制法大同小异,这两种豆腐均呈酱褐色,光滑而微透明,祁门人一般用其配以红辣椒、腌菜等同炒,添加生姜、大蒜和香葱等作料,炒时有讲究,做到锅热油老,慢慢煎炸,切忌乱翻,否则易碎。 干腌齑烧肉、黄齑煮笋 黄齑煮笋是祁门名菜,其做法是选取较嫩的白菜,洗净后用清水煮开,注意不可太熟,捞出冷却后,一棵棵码放在木桶或水缸中,适量倒入一点腌菜的酸水,用石块压住,渐渐会出水淹盖住菜棵,数日后即可食用。腌齑与黄齑一样,也是祁门特色土菜。说起这两种土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古代有个祁门人外出做生意,一路上和一外地人同行,两人吃饭时在一起,拿出自带的菜来相互请吃。外地人带的菜较好,祁门人就说:以后你到我家去,我请你吃腌齑和黄齑。因 “齑”与“鸡”的发音相同,外地人听成了腌鸡和黄鸡,很高兴。不久他果然来到祁门,没想到吃的是酸腌菜,大惑不解,忍不住问到:你不是说请我吃盐鸡和黄鸡呀?祁门人哈哈大笑,一指碗里的酸腌菜说:这就是腌齑和黄齑,你不是在吃吗。与黄齑不同,盐齑为干菜,其做法是选取较大的白菜,祁门人习称为春菜,从菜地割回后,直接放在地上晾晒至萎软,洗净后一棵棵挂在竹杆上晒至八、九成干,然后放入锅中用水煮,此时可放盐也可不放,捞出后再晒至全干即成。成品盐齑干枯而柔韧,色泽酱褐,类似于外地的霉干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7

【特产】

1.果类:猕猴桃、杨梅、草莓、山楂、柿、金钱梨、桃、茅栗、板栗。

2.淀粉类:橡子、葛根、蕨根。

3.纤维类:三桠、构树、棕榈、黄荆条、芭茅杆、芦皮、笋、蕨。

4.菌类:香菇、木耳。

5.油脂类:油桐、油茶、乌桕、山苍子、漆树。

6.药类:名贵中药材有白术、黄连、天麻、杜仲、厚朴、辛夷花、石斛等。

【风景】

    牯牛降风景区

    牯牛降风景区位于祁门与石台县交界处,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距石台县城22公里,主峰海拔1727.6米,总面积为6700公顷。牯牛降共分五大景区:主峰景区、灵山景区、双龙谷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其中前四个皆位于石台县境内,观音堂景区位于祁门县境内。牯牛降以雄、奇、险著称,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龙池坡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区

    龙池坡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黄山市祁门县西北部,景区面积1000公顷,主峰大历山,属黄山山脉向西的延伸,海拔1528米。

    橹溪湾

橹溪湾位于渚口乡大北村(乡政府所在地)滩下自然村,村内千年古树林(水口林)达十余亩,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盘根错节,置身其境,犹如远古,侏罗再现。 

第2个回答  2013-05-08
椿芽焖蛋、臭鳜鱼、五加皮炒蛋、紫藤花烧肉、一品锅等是当地特色菜,景区大门附近就有很多饭馆。秋天去则一定要品尝那里的板栗、野生山核桃、野生猕猴桃等山货,在沿途的路上都有售卖的小贩。
黄山的饮食属于徽州菜系。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古徽州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
到黄山,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菜“徽州臭鳜鱼”,以及各种用鲜笋或笋干烹调的美味。名为“臭”,其实香。
在汤口镇的沿溪街、屯溪老街以及黄山山上都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美食。
如果去齐云山,齐云山上的美味也不可不尝。特别是那些山珍野味,在当地人手中,做出的就是意想不到的好味道!

黄山景区内的餐饮
如果是在黄山山上吃饭可以到就近的宾馆或者买方便食品,但是价钱较贵,如果不在宾馆里吃饭最好上山前带矿泉水、方便面、鸡蛋等。

餐馆推荐—老街第一楼
提到吃饭的地方,非“老街第一楼”莫属。它坐落在黄山市老街东头入口处,是老街的标志性建筑,精品徽菜的代表。是逛屯溪老街必去的,厅堂装修的非常古色古香。主打的徽菜,特色明显,分量够多。价格适中。特色菜主要有:毛豆腐、红烧臭鳜鱼、臭豆腐、黄山双石和如意鸡等。
交通:6路、12路公交均可以到达。
电话:0559-2539797

餐饮贴士
黄山食物的价格山上和山下有天壤之别,例如毛豆腐,臭鳜鱼等这一类的美食,最好在黄山市区品尝,比较便宜而且地道,火车站附近和汤口风景区等面向游客的地方都有。到山上尽量以填饱肚子为主,可以的话,只带一些轻便食品上去。在山下带来的矿泉水,喝完空瓶子可以用来在宾馆装水。干粮和水尽量在汤口买,然后带上山。
不要轻易去当地车夫拉去的饭店,他们会从中拿回扣,而且价格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