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还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现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一点挺大的困惑,希望听听各位的意见。

我以前比较崇尚的科研方式是“十年磨一剑”,因为很多大科学家的大成果都是这样出来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怀尔斯的费马大定理证明,还有最近的吴宝珠“基本引理”的证明等等。只有在一个困难问题上钻研很久,才有可能突破难关。“思想就像钻头,只有坚持在一个点上钻下去才能有力量”。还有那个关于打井的经典寓言,也告诉我们要坚持下去,以免前功尽弃。

但是现在让我困惑的是,如果钻研的这个问题是个死胡同呢?如果这个问题过于困难,根本就不是这个时代能够解决的呢?那岂不是耗在里边永远做不出成果来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管是对实现个人理想,还是从现实角度考虑,都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到底应该是钻到一个问题里“十年磨一剑”呢,还是应该同时做几个问题以求“东方不亮西方亮”呢?如果“十年磨一剑”,当然会钻得深,但是遇到死胡同怎么办呢?而如果同时做几个问题,那全都是死胡同的可能性当然要小不少,但是不就有了“平均用力”的嫌疑了?

希望各位指点。最好能给说说成功的科学家们都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谢谢!

那主要看你所研究的项目是什么了。总之我赞成“十年磨一剑”,但
若你所研究的较为复杂、繁冗并且自己现有的能力、经济条件、实验器材等外部因素无法达到“十年磨一剑”的状态,我认为你也许应该好好计划,认真思考,可适当的放弃(比如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较为简易的项目),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成功,他能换回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我认为你不用把”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怀尔斯的费马大定理证明,还有最近的吴宝珠“基本引理”的证明"太当做目标,不一定非要搞出大名堂来为人们所惊讶,要会适当休息,一定不要走极端。
至于你所困惑的“死胡同”问题,如果真遇上了那也只能在原有的方案、基础上稍作修改。所以我建议你每当做一次选择时都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死胡同”只能预防,它是多次错误的体现。
“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一观点我是不赞成的。人的精力有限,一心不能二用。“平均用力”是一定会的。如果这么东一榔棰西一棒子地搞所谓的“科研”,那只能研究出肤浅的罢了,真正搞研究的人会看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就坚持为之努力,然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总之学会把握一个平衡,多反思,多计划。不要光顾着向前,要不时地回头看看是否有错误,多向他人请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1
你有这样的思考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说明你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较多的想法和考虑。
不过你也应该同时看到,目前国内的科研评价体制是扭曲的,你必须用较短较快的研究成果,来申请到支持你继续研究的科研经费,尤其是对青年科研工作者。这就要求你在短期内暂时放下“深”的课题,去做一些“短平快”的课题。在“短平快”的工作积累下,逐步完成“十年磨一剑”。

再回到你说的“十年磨一剑”。这种坚持和坚韧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敬佩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历史上的大家也不是单打独斗的“十年磨一剑”。即使是爱因斯坦也是同希尔伯特讨论过几何空间后才能将广义相对论发展出来的。最近清华、中科院物理所、斯坦福大学合作的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成果也是团队和做的成果。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科研工作是很难有大突破的,在当代的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如此。所以,如果你希望做“十年磨一剑”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科研工作,不妨与别人合作。

另外,很多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突破的。比如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发展,是由于当时对原子分子物理的探索而建立起来的。当时的牛顿力学体系根本无法合理解释黑体辐射、或者哪怕是最简单的氢原子光谱。但是量子理论一开始却显得那么的“奇怪”和“不直观”。经过众多科学家30年的发展,才初步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所以如果你想做“十年磨一剑”的工作,那么需要你有很坚韧的信念,需要你有足够强的内心,来接受这种科学界从拒绝到接受的过程。

再来说你担心的“死胡同”问题。历史上有很多问题属于“死胡同”,比如“化圆为方”问题,“七桥”问题,“高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问题等等,大量的科学家甚至普通爱好者投入到研究中,但是都无功而返。最后,由某些聪明人证明这些问题是无解的,于是才平息了百年的争议。所以,如果你希望做“十年磨一剑”的问题,那么需要你有足够的判断力,辨别自己的科研方向是否会成为一个无解的问题。

至于“东方不亮西方亮”,个人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过多的方向会让人无法集中力量做研究。当然,适量的方向,比如 2、3个课题方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尽量让这几个方向有一定的相关度,不能真的“各自为政”。当然,这同样需要科研上的合作。你可以看看国内外的院士、著名教授的个人网站,你会发现他们的科研方向都是好几个的。当然,他们手下的副教授,科研助理、助手非常多,他们还会和其他教授合作。这就使得他们的科研工作能顺利进行,也是他们获得较大较深较多的科研成果的原因。

综上所述,不要对“十年磨一剑”还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问题过于纠结,有思考是好事,但是只是思考而不去行动,或者畏惧行动就不对了。多与人交流,多与人合作,这是做科研的第一法宝,也是出成果和提升自己视野的最有效的途径。

以上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也与你共勉。追问

老兄,我是做理论的,比较像数学。据陈省身讲,数学不是那么依赖合作的,主要还是靠自己单干。

追答

做理论的也有合作的,比如与相关的实验组合作,这样能让你的理论与实验结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1
本人以为,在科研道路上,还是坚持“十年磨一剑”好,理由阐述如下:
一、对于比较大的科研项目,一般研究周期是比较长的,没有五七年是很难出成果的,如果你研究到半途然后转向,会前功尽弃;
二、搞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光靠一个人的力量绝对不行,需要有一个科研团队,如果采取“东方不亮西方亮”策略,会分散精力,不利于出成果,另外,一个科研项目未结题,要申请获批其它科研项目,恐怕存在一定的困难,从操作层面上,好像是行不通的;
三、你担心科研走进死胡同,是有道理的,这就要求在选题时,要对题目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
你的科研精神值得敬佩,你遇到的问题可以理解,也祝愿你早日磨出好剑。
以上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13-04-21
我认为深度和广度并没有太大矛盾。追求深度的唯一问题就是容易遇到死胡同,这就需要广度还帮助指导你的科研方法和方向。所以说,对于大多数有名的科学家,不要光看到他们的那些所谓大成果,他们同时在很大广度上的研究都是很有深度的。这过程有点象挖坑,坑越大才会越深,不像打井。
总之,我觉得应该优先追求广度。
第4个回答  2013-04-29
我也是做科研的,体会以下几点:1 科研首先是一个思维的问题,不管是课题的思维,还是自己做科研的思维,课题的思维在于怎么去证明科学假设,解决科学问题,在引申到现实。个人思维在于走上科研的道路,自己的心准备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出结果?没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怎么hold住将来?
2 科研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做科研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看前人的工作,再设计自己的技术路线,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科研是一个人的活,也是一个团队的活,思维遇上障碍的时候,不妨与人交流一下,或许有所收获。
3 科研不是个功利的东西。科研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都不是现阶段现实中可以运用到的,但不能说其没意义,想想一百年前的科学家的工作,他们很多理论都是到现在才在现实中实现,但若不是他们的先前得出的理论,现在能那么快就实现吗? 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且是所有科研工作者一起构成的科学理论库!
4 科研问题,你做这个课题的时候就应该设想过,这个课题要出什么结果,要怎么得到这个结果,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我是做生物的,还未遇到你所说的死胡同,虽然有很多障碍,但或多或少都能克服解决,说句不好听的,又不是解决决定人类进程100年的课题,你做的是什么呢?追问

也许我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较大的。我是做理论的,而做理论,是很容易遇到死胡同的。理论属于超前的探索,在探索的时候说不准会遇到什么,谁也说不清。。

追答

那不都是假说么?呵呵

追问

恩 假说是一种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