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兵力各是多少?

要详细一点。有条件的说说三国的各国兵力

战国七雄中实力依次为秦、楚、赵、齐、魏、燕、韩。秦楚赵齐军队在100万以上,而魏燕韩仅在50万以上。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妫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

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

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扩展资料:

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是秦国。

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封建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前453~403 晋、楚、越、齐、秦、燕

三家分知,越国称霸,田氏夺权,楚盗杀王

前403~380 魏、楚、齐、韩、赵、越、秦、燕

文侯变法,田氏代齐,公仲连变法,申不害变法

前380~355 魏、楚、齐、赵、秦、韩、越、燕

魏国称霸,吴起变法,齐威争霸,商鞅入秦

前355~334 齐、秦、楚、赵、魏、韩、燕、中山、越

商鞅变法,齐宣称霸,楚威攻越,中山初兴

前334~前313 秦、齐、楚、赵、魏、中山、韩、宋、燕

秦蚕楚国、齐宣灭燕、中山争霸、宋偃称王、楚怀灭越

前313~前297 秦、赵、齐、楚、燕、魏、中山、韩、宋

胡服骑射、燕昭中兴、楚怀弱国、宋偃王政

前297~前285 齐、秦、赵、楚、燕、魏、韩

乐毅入燕、齐闵灭宋、赵灭中山、五国联盟

前284~前279 秦、赵、燕、楚、魏、韩、齐

济西之战、齐地两城、赵取阳晋、楚襄弱国

前279~前260 秦、赵、魏、韩、齐、楚、燕

鄢郢之战、秦赵互博、齐国复国、楚国东迁、燕国复弱

前260~前250 秦、赵、齐、魏、楚、韩、燕

长平之战、楚国复苏、邯郸之战、廉颇伐燕

前250~前221 秦、楚、齐、赵、魏、韩、燕

 秦、魏、楚、齐、赵、韩、燕
秦最终灭六国,为第一。
魏在前一百年占优为最强,是除秦以外唯一曾对所有其他国家占明显优势的国家,排第二。
楚国领土辽阔,在春秋时能与晋抗衡,强于齐国,排第三。
齐国曾与秦并列最强,排第四。
赵国曾是仅次于秦的第二强国,排第五。
韩国在灭智氏后力量基础应该接近魏、赵。虽然韩后来多次被秦国打败,但那时秦国是很强的,被打败也
正常。燕国虽然打败齐国,那是联合五国一起进攻齐国的,取胜正常,后来燕被两城齐国打败,又多次被
赵打败,可见燕不强。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1
战国跨度比较大,年代遥远,而且要统计起来十分困难。我就结合苏秦说诸侯时所估计的数值再加上我自己的推测从而估算战国七雄在公元前4世纪的兵力吧,秦国估计接近百万,楚国估计超过100万,魏国估计30,40万,韩国估计30万左右,赵国估计有50,60万,齐国估计60,70万,燕国估计40,50万。
三国的数据比较精确点,魏国的兵力在60万左右,吴国兵力在30万左右,蜀国兵力在10万左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15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历史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不
第4个回答  2013-04-15
战国七雄中实力依次为秦、楚、赵、齐、魏、燕、韩。秦楚赵齐军队在100万以上,而魏燕韩仅在5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