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张昪的文言文翻译

不行给一个全篇的翻译地址,手机可以看的

张昪,字杲卿,韩城人(今陕西韩城市)。他进士及第后,受命担任楚丘主簿,在此任上,得到南京留守王曾的高度赞赏。王曾称张昪有“公辅器”,意思说他具备朝廷重臣的才干。(楚丘是个县,在现今山东曹县一带,主簿是属官之首,相当政府办公室主任;宋时的南京在现在河南商丘,距曹县仅一百来里,称其南京是因这里原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封地。)

夏竦做陕西经略使得时候,因张昪的才能举荐他,张昪多次得以提升,做六宅使、泾原秦凤安抚都监,但都离家较远。于是,他请求“归故”任职,以奉养老母。由此,朝廷让他做了绛州知州。(绛州政府所在地位于现在山西新绛,其辖地距韩城仅一河之隔),后来又改做京西转运使。而后,又被调任邓州知州。(邓州在今河南邓县,邻近湖北)离家太远,张昪因而辞职养母。有人指责张昪,说他不愿为朝廷服务。名臣范仲淹上疏说:“张昪难道是个不愿任事的人吗?”朝廷准许张昪回家养母。

母亲去世后,他担任过户部判官,开封府推官,一直做到御史一职。在御史任上,他弹劾骤然被提拔为开封知府的新贵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皇上亲信的宦官杨怀敏(太监杨怀敏晚上在大内值班,这是不合宋制的,所以张昪拿刘季述作比,这个比方很危险,因为刘季述是行废立的太监),以致怒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说其昧于事理,又干预朝政。因此,惹得宋仁宗很不高兴。仁宗说给大臣陈升之听。升之赞叹道:“这是忠直之言。言辞不激切,便不能打动圣上心意。”由此,仁宗没有怪罪张昪。

(这段对应于先是段)此后,他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做了秦州知州,兼任总管。秦州在今甘肃天水,是北宋西陲重镇,既要防御北边西夏进犯,又要应对西边与藏、羌诸族的关系。总管,就是一方军事长官,北宋官吏制度,文官位高,常兼任总管。张昪到任之前,副总管刘涣主持讨伐叛羌事宜,但其用兵不力,多失战机,久无功效。张昪下车伊始,就令郭恩代替刘涣主持军事。郭恩很快击退叛羌。刘涣嫉妬郭恩立功,进而气愤张昪,上疏诬称郭恩多杀无辜,冒充战功,想借以打击张昪。朝廷任命张方平做秦州总管,刘涣降职去泾原;张昪也降职去青州,准备治他的罪。张方平辞去了这个任命,说:刘涣,张昪职级不同,现在互相攻击,如果两个人都受罚撤职,对官场以后的影响太大,这样不行。所以张昪得以留任。

西宁古名青唐,当地有个少数民族名叫“蔺毡”,蔺毡因畏惧西夏,献地投降。主管蔺毡的官员范祥没有远虑,急忙筑城,好捡个便宜,结果影响得青唐一带各少数民族都以为宋朝要对他们用兵,纷纷叛变。张昪向朝廷请求停止筑城,以便平息惶乱。

秦州任后,张昪又被调入朝廷,担任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刘沆当时担任宰相,怨恨御史范师道、赵拤说过自己的不是,暗中想把这两个人调离御史台。张昪反对道:“御史负责监察,是天子的耳目,怎能因为宰相不满意免职呢?”于是上奏皇上,与宰相争执。结果,皇上免去刘沆的职务。仁宗见张昪不论先前任御史,还是后来任中丞,总是正视现实,不避权贵,直言不讳,便对他说:“爱卿孤立,不结党营私,才能这样啊!”这是一种贴心的赞叹。张昪回答说:“在皇上身边做事,皇上就是臣的依托,臣不感孤立。而现今陛下的臣子,只吃朝廷俸禄一心提高自己名望的人多,赤心为国的人少。我个人以为,陛下才有些孤立!”说得仁宗又是一番感动。

嘉祐三年,就是公元1058年,张昪被提升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为参知政事、枢密使。(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枢密使就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相当秦汉时的太尉。在此任上,他的主要政绩就是与宰相韩琦合作,促使仁宗立嗣,二人并“决策”立赵曙为太子。赵曙即位后史称英宗。)英宗登基,张昪请求退休。英宗说:“太尉正应当为王室操劳,怎能突然离开呢?”照顾他年老,只准他五日一朝,并免去进见时的一切繁琐礼仪。张昪仍请求不已。名臣司马光上奏,极力称赞张昪,说他“忠谨清直”,想让朝廷挽留。但张昪去意已决,无奈,皇上赠他太子太师一职,准他退休。

熙宁十年,张昪去世,时年八十六。朝廷追赠他司徒兼侍中 ,并议定谥号为康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4
有人认为他是为了逃避事情,范仲淹在朝廷上说:“张昪哪里会是逃避事情的人?” 第二句最后一个字你打错了,原文是:“涣黜其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忭。”意思是:刘涣废除了他的战功,诬陷告状说郭恩杀了很多老人小孩,用这个来撼动张忭“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有疑问可以追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