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介绍一下黄州

如题所述

  黄州简介
  黄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自隋唐以来,历为“州”、“府”、“县”驻地,向有“古名胜地,人文薮泽”之称,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黄州建制几经变更,新中国建国后原名黄冈县,1990年改建黄州市,1995年撤销黄州市,分设黄州区和团风县。2005年,黄州区辖3镇、1乡、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95个行政村、41个社区。全区国土面积353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37.2万人(辖区)。其中,黄州区人口29.0万人,农业人口19.08万人。
  黄州区东连浠水,北接团风,西南与鄂州隔江相望,距武汉80公里,为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和黄州区委、区政府两级政府所在地。
  农业工业
  全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农业基础坚实稳固,经济稳步提高。1996年,全区农业实现总产值2.738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4768亿元,畜牧业5531万元,水产业产值6905万元,林业176万元,粮食产量65488吨,棉花产量3170吨,油料产量6173吨,生猪出栏6.02万头,比上年增长7.5%,水产品产量15541吨,比上年增长29.6%。区内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年完善,围绕蔬菜、畜牧、水产三大品业,基本形成了基地、企业、市场三位一体的格局。
  全区已建成赤壁、路口、陈策楼、火车站等4个工业小区,现有工业企业1494户,其中国有企业40户,集体企业72户,个体和私营企业1362户,“三资”企业20户。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现已建成纺织服装、建材、石材、造纸印刷和包装装潢、机械电器、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等系列支柱产业,1996年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入9632万元,新上项目14个,技改项目20个,7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税200万元;全区共开发新产品2个,创市级精品名牌2个,其中“春尔美”高效电子节能灯质量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1996年全区大力发展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产贸服务业重点围绕发展龙头经济,开发长江 、京九商业走廊,按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要求,培植一批过亿元的大型商场、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组建一批紧密型商贸集团公司,使其逐步成为黄冈市的商品交换和资金汇聚中心。旅游业重点以城区为中心,加快东坡赤壁、宝塔公园、遗爱湖风景区景点开发,开辟京九铁路旅游专线。房地产业重点抓好“安居工程”等经济适用商品房建设,1996年城区建设住宅生活小区和组团9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长城西湖花园小区、东门小区和星火小区。

  地理交通

  黄州地势为东北部高,西部南部低,为江河冲积地带,以平原为主,丘陵岗地兼有,境内多湖泊。黄州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233毫米,光照充足,常年日照时数2082小时,年平均气温16.8℃。
  黄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南靠长江黄金水道,上可入川,下通宁沪。国家二类港口——黄州港可停靠5000吨级货轮,各类外贸物资可在该港进出检验。西南临近武黄高速公路、武黄铁路两大交通干线。东北106、318国道和京九铁路贯通全境,西有“通天大道”——黄团公路直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正在兴建的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沿线港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客运量800万人。黄州港二类口岸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正在抓紧筹建之中。全区基本构成京九铁路为主轴,以106国道、黄团公路为干线,长江、举水、巴河为脉络的多路并进,干支相接,水陆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市场与贸易

  黄州城乡一体,经济繁荣,城区商贸经济繁荣活跃。以黄州商场、金桥商场、七一商场和黄州商城为龙头,青云街、胜利街、考棚街等小商品市场为纽带,城乡批发市场为组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商贸网络基本形成。建筑面积为10平方米的黄州商城集市贸易年成交额达到2亿元。1996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51.9万美元,其中出口额52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44%,创汇524.1万美元。主要出口品种有灯具、石材荒料、墓碑、时装鞋、人造发丝和化工产品、竹器制品,其中高效电子节能灯、花岗石制品、脱脂纱布、工艺美术品、柳编及喹乙醇等20种产品远销拉美、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文化教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现有各级学校99所,其中大中专院校35所,1996年末,全区共有教师2872名,在校学生4.08万名,高考升学率超过6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自1984年以来,黄冈中学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三科竞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有3名学生四次荣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
  黄州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境内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图书馆3个、文化馆(站)10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2个、剧团2个、广播台6个。黄州区艺术团被省文化厅授予“百团下乡”演出先进集体。黄州农民画享誉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全国农民画乡。
  全区有科研单位56个,科技人员1万 人,拥有高、中级职称的达3000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6人。全区科技进步在工、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35%和45%。

  主要景点
  由于漫长、悠久的历史文化,黄州境内古迹较多。主要景点有堵城古遗址螺师山、禹王城等;观光名胜地有东坡赤壁、鄂东名刹安国寺、黄州青塔、遗爱湖风景区;还有李四光纪念馆、龙王山风景区等。

  特色小吃
  东坡肉

  东坡肉为黄州传统名菜。其具体制法为先将带皮五花猪肉切成4寸见方块状,投入锅内,煮至五成熟取出;再将肉面划成网眼状,放入有锅垫的砂锅中,加水和料酒、冰糖、酱油、姜末等佐料,旺火煮开后再用文火炖4-5小时;待肉烂透后,取出将肉皮朝上扣在滤盆内,倒入原汁,撒上葱花、味精、胡椒即可。此菜色泽红亮,形整不散,软烂如腐,鲜香不腻。相传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常烧此菜,有客待客,无客自食。后人为纪念他,名之曰东坡肉。

  黄州萝卜

  黄州萝卜以清香甜脆著称。乾隆《黄冈县志》特别记述了“黄州萝卜”,黄州萝卜长得粗壮,形似冬瓜,人称“冬瓜萝卜”。这种萝卜特别长,在地里生长时,上端总有部分冲出土外,又称为“系马桩”。

  黄州人用萝卜煨排骨汤、炒萝卜丝、炒萝卜肉片、凉拌萝卜丝、用萝卜煮虾米、制酱萝卜、晒萝卜干、做萝卜蜜饯等萝卜食品。

  黄州的豆腐

  黄州的豆腐,在鄂东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过江名士笑开口,樊口鳊鱼武昌酒,黄州豆腐本味佳,盘中新雪巴东藕”。黄州豆腐与樊口鱼、武昌酒、巴东藕并称为鄂东北名产。

  黄州豆腐在用水、选料、泡豆、磨浆、点浆、压板等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操作技艺。制作豆腐,水质十分重要,黄州的水井依山傍水,水质清澈、冷冽、无杂质。用这种水做的豆腐,肉嫩、质腻、色白,黄州豆腐不仅洁白细嫩,没有豆腥气,而且极有韧性,用手指顶而不破,放在菜篮中不破不裂,切丝打汤不碎不散。

  黄州厨师心灵手巧,他们可以用这种豆腐做出各式各样的豆腐菜,如鱼头豆腐、炸豆腐泡、千张皮、豆腐丸子、黄干子等。黄州豆腐可烧、可炸、可卤、可汁、可氽汤、可凉拌,在豆腐系列菜中,以“东坡豆腐”和“豆腐丸子”最有名。

  “东坡豆腐”的原料是豆腐块、白菜心、香菇、火腿、冬笋、小葱、生姜、料酒、猪油、肉汤、细盐等,先用少量面粉裹上豆腐块炸成金黄色,再加配料烹焖,色味俱佳。

  “豆腐丸子”的做法简介,将否认掺上面粉、淀粉、姜末、葱花、盐等拌匀后,捏成丸子,然后用麻油炸成金黄色,即可入盘上席。

  烧梅

  古城黄州,不仅有东坡赤壁供人凭吊,而且还有众多的风味食品任君选择品尝,其中以烧梅、豆腐、萝卜风味最佳,人称三绝。

  烧梅,黄州府城的传统甜食名点。相传在北宋初年就创制出来,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的制作特点首先是选料精细,选用上等精制白面、桔饼、新鲜花生米、豌豆粉、葡萄干、肥猪肉、糖渍桂花、冰糖、白砂糖、细盐等多种配料。其次是做工讲究,将面粉反复揉和,一直揉到面团不沾盆、案,再把揉好的面团压搓成条,切成小段,分别取一段用擀面杖飞快旋擀,边擀边洒淀粉,直到擀成荷叶似的包皮为止。馅均要细切成丁或捣碎,然后拌匀,捏成团状包在面皮内,其三是造型美观,包好的烧梅,形似石榴,做好以后,要用食用色素在上端“花瓣”上装扮一番,宛如一丛红梅,因此又称石榴烧梅,寓含“榴结百子,梅呈五福”的吉祥之兆。

  黄州烧梅既可笼蒸,也可用麻油炸食,每逢迎亲嫁娶,欢度节日,黄州人总喜欢做烧梅,办“烧梅酒”,烧梅是黄州人待客的名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9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川渝鄂陕接合部,是中国西部四大名城———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区,辖通川区、达县、大竹县、渠县、宣汉县、开江县,代管省辖万源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38万居全省第3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达州是中国“汉阙之乡”和“苎麻之乡”,是全省重要的天然气、煤电、化工基地,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是四川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川东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合部的商贸中心。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上古属巴地,自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设县治所,历为州、郡、府、专署、地区所在地,隋、唐称通州,宋、元、明、清为达州,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达州是原达县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设立达川地区,1999年撤地成立达州市。达州曾养育过宋代文学家张思训、清代著名思想家唐甄等一代名流。达州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走出了张爱萍、陈伯钧、魏传统、向守志等50多位共和国名将。
  交通便捷,商贸活跃。达州是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国道210、318线纵横全境;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四通八达;河市机场复航后可直达成都、武汉、西安、广州、深圳、北京等地;达渝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2小时以内就直通重庆,到成都也仅需3个半小时;达陕高速公路也正在规划建设,渠江航运经重庆可直达上海。今日达州,已建成集水陆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达州聚集,同时由于达州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很大,达州已成为全省五大二级物流中心之一,商贸流通十分活跃。
  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全市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28种,天然气、钾盐、石灰石、煤、石膏、富钾卤水、硫磺矿、锂、锶、锰、钒等,储量十分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储量高达1.5万亿立方,是仅次于新疆、东海的全国第三大气田。工业基础较好,已形成天然气、煤电、化工、冶金、建材、医药、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培育了达钢集团、华蓥电力、达竹煤电、华川汽车、川东电缆、川环橡胶、地奥天府、美好塑业、智鹏麻业、金桥麻业等一批优势企业。达州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加工增值潜力很大,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生产基地,灯影牛肉、巴山雀舌、东汉醪糟、大竹苎麻、渠县黄花、开江银杏和油橄榄等享誉巴蜀内外,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山川秀美,生态宜人。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AA级旅游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精彩纷呈。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堪与“三星堆”媲美,开发潜力极大;渠县汉阙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万源八台山、花萼山雄奇壮丽,幽深高远,有“川东峨眉”之美称;宣汉百里峡,风光秀丽,曲折幽深,不是三峡胜似三峡;大竹五峰山竹海绵连万余亩,相传为“天下竹林之根”;达县真佛山庙群是集“佛教、儒教、道教”合一的宗教胜地。

  诚信政府,服务优良。全市制定和完善了鼓励外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投资服务中心,实施“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全程帮办、特事特办、限时办结”制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重商、亲商、护商、爱商的政务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商机无限,前景美好。当前,达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弘扬“指导思想求实、工作作风务实、工作效果讲实”的“三实”精神,认真落实“想干事、敢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四干”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实施“融入成渝、联动秦巴,强工重农、兴城活商,追赶跨越、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在未来3—5年内投资300亿元,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倾力打造中国西部的“天然气煤电化工基地”。
  达州是改革开放的热土,达州是投资兴业的乐园;达州商机无限,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美好。开放的达州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到达州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合作发展,共创美好明天。

  商贸繁荣兴达州

  近年来,达州市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实施“流通兴市”战略,夯实市场基础,培育市场主体,打造舰队,集聚商气,努力构建秦巴地区商贸中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4亿元,增长15.2%,增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2.2亿元,同比增长15.8%;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2.2亿元,同比增长14.5%。
  达州区位优势突出,商品辐射能力较强,人气旺盛。达州地处川渝鄂陕接合部,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近年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四通八达,210、318国道纵贯全境,渠江航运通江达海,达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河市机场将于年底复航,达州已发展成集水陆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邮电通讯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独特的区位、交通枢纽和通讯优势,促进了商品的辐射能力的显著增强,目前已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涌入达州,上海上联集团、香港南益集团、北京全赢、台湾德克士等企业纷纷入驻达州谋求发展。
  去年以来,达州大力实施“融入成渝、联动秦巴,强工重农、兴城活商,追赶跨越、富民强市”的“24字”发展思路,商贸流通产业焕发蓬勃生机。达州积极构建个体私营为主的商贸流通生力军,形成了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渠道、少环节竞相发展的商品流通新格局。2003年,民营企业实现零售额55.8亿元,占市场份额的59.1%,增长24%,比200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各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营销创新,连锁经营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便民连锁店、连锁超市、专卖店加盟连锁等竞相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已开始进步。目前,全市连锁网点1600多个,2003年全市连锁企业零售额实现20.5亿元,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全市重点培育了烟草公司、中油集团达州分公司、达州商业集团、天泰医药集团、金属材料公司、鑫侬供销集团、新华书店有限公司、中贸粮油总公司8个骨干商贸企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实现税利1.0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9.7%,6.2%。商品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体系。2003年底止,全市有各类商品市场563个,经营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外贸自营出口也有了新的发展,出口产品除纺织品类和食用肉类两大主体产品外,已拓展到机电产品、中药材、家具等产品,2003年外贸自营出口额达到1030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36.1%。

  农业产业化谱新篇

  达州,自古以来就是四川农业大市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近年来,达州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达州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二位,肉类总产量、乡镇企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3元,比上年增加130元。
  达州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加工增值潜力巨大。宣汉的黄牛奶牛、万源的旧院黑鸡和板角山羊、开江的白鹅等家禽独具特色,大竹的苎麻、渠县的黄花、达县的蚕桑、万源的富硒茶和两耳一菇(黑耳、白耳、香菇)、宣汉的地道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久负盛名。近年来,达州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一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农村专合组织共有1426个,其中16户获“省百强农技协”称号,资产总额达3.2亿元,年经营收入20亿元,带动农户31.8万户致富。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全市共有龙头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今年1—5月,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45亿元,实现税金5564万元。
  三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全市粮经播面比达到65:35,农产品综合优质品率达到48%。
  四是重点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商品基地。全市发展苎麻、肉牛、茶叶、油橄榄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建设“优质粮油、畜禽、苎麻、茶叶、果品、中药材”等六大商品基地。全市现已建成全国肉(奶)牛基地县3个、全国油料基地县1个、省级苎麻基地县2个、省产茶大县2个、省瘦肉型猪基地县5个、省水禽基地县3个,渠县黄花、柑桔基地被确认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竹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命名为“中国苎麻之乡”。
  五是积极推进劳务开发。达州始终把劳务开发工作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2003年,全市年均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08万人,年均劳务收入30亿元以上,全市农民年人均劳务收入600元以上。

  天然气开发备受青睐

  达州市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是仅次于新疆、东海的全国第三大气田。中国石油集团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组建的川东北气矿和中国石化集团西南分公司进驻达州,全面负责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设与管理及终端市场开发等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宣汉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抓好天然气资源开发,以更大的勇气,更务实的作风,更优惠的政策,更灵活的举措,积极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营造出了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政务环境,全力打造四川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开明和诚信吸引了两大石油国企公司在宣汉上100亿元的投资。中石化集团西南分公司计划总投资56.2亿元开发天然气,其中天然气净化厂投资15亿元。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在宣汉投资25亿元建罗家寨净化厂,第一期工程投资13亿元,2007年1月正式竣工投产,建成后日处理含硫天然气600万方,年外输天然气16.6亿立方米,年产硫磺30万吨
  。第二期工程投资12亿元,2009年投产,年外输天然气15亿立方米,年产硫磺26万吨。该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日处理能力最大、处理含硫量最高的净化厂。同时,还将投资近50亿元,开发其它几个气田。今年3月,香港明伦集团看好宣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投资10亿元在宣汉建立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40万吨甲醇”项目已正式动工修建。该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52920万元,投资利润率13.45%,投资利税率23.6%,投资回收期(税后)7.31年。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达州市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优势,进行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该市建设天然气化工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州天然气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必将带动和促进达州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达州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文化光彩夺目

  达州古时称“通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军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具备建设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是川东旅游类型齐全和高品位旅游资源大市。
  目前,全市有国家AA级旅游区3处(达县真佛山、宣汉百里峡、渠县龙潭—汉阙),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大竹五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达县真佛山、宣汉百里峡、万源八台山—龙潭河、渠县龙潭—汉阙),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宣汉百里峡、万源花萼山),省级森林公园4处(达县铁山和雷音铺、渠县大坡岭、宣汉观音山)。达州历史文化古老厚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渠县汉阙和宣汉罗家坝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宣汉罗家坝遗址,距今3000—4700年,33号墓坑凸现巴国王侯踪迹,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先秦文化遗址;渠县冯焕、沈府君等7阙(称汉阙之乡),是我国最大的汉阙群,以艺术精湛而著称于世,引起了中外历史学家和汉学家的广泛关注;达县真佛山,一佛寺双塔刺破云天,是集“儒教、佛教、道教”合一的宗教胜地。达州是革命老区,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王维舟纪念馆、张爱萍故居为代表的红色遗迹,生动再现了当年徐向前、李先念、王维舟、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血与火的战斗历程。达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渠县三汇彩亭,踩高跷、杂技、戏剧于一炉,堪称中华一绝;通川元九登高、巴山薅草锣鼓、大竹唢呐、巴山民歌等蜚声巴蜀内外。

  城市面貌展新颜

  达州市在推进“三个转变”过程中,始终把经营城市作为重点,植入新观念,创新经营思路,突出和彰显达州自身的特点,使达州旧貌换了新颜,2003年全市经营城市收入实现8.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2亿元,位居全省第四名。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7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4%,其中,中心城区完成投资1.13亿元,其他各县(市、区)完成投资1.57亿元。市本级经营城市收入11053.6万元。
  为了弥补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达州人广辟城建融资渠道。按照“加快三个转变,推进三化进程”的总要求,全市上下创新了经营城市理念,坚持把凡是可以用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的政府资源全部纳入经营城市的范畴,全方位推进了城市土地、矿产及水、气、污水处理、城市出租车、公交线路经营权等城市公益性事业、公共资源经营。成功推出了城区1053辆出租车经营权公开竞卖,实现竞卖收入8074万元;对市给排水总公司、市燃气总公司、市电力公司、市污水处理厂等几家公用企事业单位实行整体出让,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强力推进,达州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18.8%,2003年底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35万人,与2002年底相比,建成区面积增加3平方公里左右,城市人口增长了3万人左右,中心城市扩张进入加速期。达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抓住机遇,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把达州建成人口5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大城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