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展软实力

如题所述

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国际经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通俗文化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帮助巨大。特别是那些励志类的影视、音乐,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说和创新的故事,乃至餐饮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都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及其影响的软实力,并且取得可喜的进展。韩国从政府作为服务者的立场出发,成立了专门性质的国家机构文化产业振兴院,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在短期内实现了文化产业从贸易逆差到顺差的飞跃,尤其在内容出口、增强影响力和数字内容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甚至出现了部分领先优势。新加坡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专门在旅游局下面成立了会展署,支持企业发展会展和娱乐产业。

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

从对外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文化竞争中。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消费,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我们就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籍此推广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对中国文化亲近友好的环境。要想占领文化市场和保持文化竞争力,一个国家和该国的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就此而言,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提升当代的文化创造力来发展文化竞争力。

体现文化竞争力的战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目前,我国文化竞争力依然较弱,主要体现在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内容产品和版权交易方面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逆差,特别是在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品牌内容产品方面如畅销书、电影大片、重大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因此,从对外文化竞争的角度来思考,我们需要转变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不能再把免费文化交流当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而是要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跨越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人们不仅要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要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文化“越是超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打造国家以文化竞争力为基本形态的软实力,包含着促进文化走出去。例如,姚明通过NBA这个文化产业项目活动和明星经纪活动所展示的魅力,对于人们理解中国人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对于文化交流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通过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走出去主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在近期,国家需要予以政策性的支持,在某些方面需要予以扶持,包括政府应当采取如以互换市场的方式来提升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等具体策略。

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此,今后需要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通过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特别是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积极鼓励企业参与竞争,减少行业部门垄断和行政性垄断,摆脱各类国有和民营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同时,要求大型的国有企事业文化单位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重文化创造力,特别是开发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娱乐精品,应当作为其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它包括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进行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也包括发挥创意和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

要把握机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牢牢把握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体的发展和数字娱乐内容如游戏、动画等领域的发展机遇和部分已有先发优势,利用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和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有利条件,做强做大数字娱乐产业,并且在今后开展适度的对外品牌并购。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文化旅游与会展业成长快速,可以强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化项目和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广告等媒体产业,同时,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

通过国家层次的文化产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和政策完善,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别国的经验和能力。坚持在文化市场领域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学习与提高。

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也需要合理的引导。不是所有有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都是好的,而是要优选,选择那些又好又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重点予以扶持,对于那些虽然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属于落后的内容产品,则要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合理地清除不良的产品及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0
20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因为它是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因为它是渗透、贯穿和连接综合国力各要素的关键。离开了文化的支撑,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就难以发挥作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GDP占世界的1/3以上,常备军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在封闭保守、颟顸无知的文化束缚下,还是一败涂地。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诸国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在文化领域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清朝的失败,从根本上宣告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国封建文化落后了。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  也正因为文化的关键性作用,“软实力”的概念一经约瑟夫·奈提出,就立刻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硬实力”的威慑性和强制性相比,“软实力”最重要的特征是非强制性,即通过吸引、感召、同化等获得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软实力”的这种特征决定了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根本着眼点在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蕴含在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之中。传播文化的目的是让人接受,接受的前提是认同,而认同不仅仅是表面的吸引或喜爱,更是对于蕴含其中的价值观的接受。因此,价值观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决定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谁的价值观能引起人的共鸣和认同,谁就能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和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国家而言,要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鼓舞人们的斗志,就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对这一历史任务的回答。只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信服和掌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理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争取人心和凝聚人心的能力。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因此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质量,扩大其传播覆盖面。这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比经济领域的差距大得多,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无所不在的传播网络造就了美国的“媒体霸权”,对于塑造美国国家形象,传播美式价值观、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美国产品的销售,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文化产业弱小,在国际上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许多攸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变成了“失语者”。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落到实处,空洞的口号和低劣的宣传品是没有吸引力的。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只有有效地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有效传播出去,才能称得上“文化软实力”。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我国文化产业逆势增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我们的潜力正在发挥,正在“变现”,在文化产业这个新世纪的“高边疆”,中国大有可为。2010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文化软实力“硬起来”。如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