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如题所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哲学基本问题普遍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哲学中,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各自不同,但可以在基本上分为两类。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柢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有没有第三种回答呢?例如,认为精神和自然界同为本原,是两个平行的本体的。在欧洲哲学史上有这样的典型学说,这就是二元论,它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R.笛卡尔。但是,二元论不可能坚持到底,往往以设想一个凌驾于两种平行本原之上的更根本的本原──上帝为结局,实际上仍未能脱出唯心主义的窠臼。笛卡尔哲学的命运就是如此。到了他的后继者N.de马勒伯朗士,干脆取消两个平行的本原,拒绝承认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同思维实体有相互作用,而把神抬到唯一实体、唯一本原的地位。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体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两条根本不同的认识路线,它们互相对立、互相斗争,这种对立和斗争贯穿于哲学史的始终。在斗争中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情形,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常常通过十分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唯心主义的萌芽在蒙昧无知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中间就产生了,但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作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其社会根源就是阶级剥削制度本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认识发展的产物,这种自发形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后来在阶级社会中,经过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提高和理论化,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一种客观精神或精神的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的表现、产物和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理在气先')、古希腊的柏拉图(个别事物是观念的'摹本'或'影子')、德国的G.W.F.黑格尔(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精神原则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看成是脱离并先于物质世界和具体事物而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并进一步把它们偶像化或神化。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常常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是自己的头脑所固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王守仁('天下无心外之物')和英国的G.巴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等。这种观点最后往往陷入唯我论的绝境,或者转化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上帝作为自己的膜拜对象。在哲学史上,尽管有的唯心主义哲学包含了相当深刻的内容,反映了人类的抽象思维在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如:中国的程朱理学,某些佛教哲学,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莱布尼茨哲学、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唯心主义对人周围环境的认识,对人的意识同物质世界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哲学形成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发展的某些历史阶段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但在总体上,在对人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意识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上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中国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管子》书中以精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古印度奥义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水、风、火,或存在、质料、自然等是世界的根源;古希腊泰利斯认为,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他们都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形式。这是由于自然科学不够发展,人们往往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周围世界的原因造成的。
  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形成的。这种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却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在个别领域(如力学)的发展,使得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往往用某种自然科学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17~18世纪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之所以是机械唯物主义,其原因即在于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但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于东方的印度、中国等国家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较晚,而且后来又先后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因而在这些国家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包括哲学)都没有来得及得到充分的发展。尽管这样,在中国近代哲学中仍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某种形态存在。这种唯物主义吸取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同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和西方某些哲学相接近,又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机械唯物主义。例如,康有为吸取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气的范畴作了新说明,把气说成是热、火、电产生的原因:谭嗣同吸收了当时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以太',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和结合,都是以太的作用;严复则受进化论的影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从'质、力相推'中演化而成。这些学说都打上了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烙印。这种唯物主义由于吸收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朴素唯物主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远没有达到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的那种异采。至于同得到充分发展的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相比,就更为逊色。因此,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上有很高成就的中国哲学,在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方面,却缺乏像欧洲近代哲学史上那样的典型代表。而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唯物主义和德国L.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则构成了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最重要的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的奠基者F.培根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是按照一定规律活动的单纯个体,它的最小单位是分子。法国的D.狄德罗把统一的物质实体看作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他认为,手风琴是木头做的,人是肉做的,音乐家是一种结构不同的肉做的,可是大家都有着同一的来源,都是属于物质的;P.-H.D.霍尔巴赫把物质理解为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东西,他指出,物质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宇宙是一切存在物的庞大的结合体,它向人们表明到处都是物质和运动,到处都存在着客观的而不是假想的因果锁链;C.A.爱尔维修关于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原则论述得并不多,在他看来,自J.洛克以来,这已成为自明的真理,他的哲学重点在于阐明人的认识和外界对象的关系,即人如何通过肉体的感受性感知外物。如上三位是18世纪法国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视为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别的依据。但是这个问题除了两者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谁决定谁这个方面以外,还有第二个方面,即世界能不能被认识?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但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识是物质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认识能够提供关于世界正确的映象。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认识世界就是意识自己认识自己,因此世界也是可以被认识的。另一些哲学派别则认为世界不可能被认识,或者不可能被彻底认识,这在哲学史上被称作不可知论。其中有的派别认为我们的认识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感觉,因此不但不可能知道外物的本性,而且连外物是否存在也不可能知道,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D.休谟;有的派别则承认外部世界所谓物自体的存在,但认为人们的认识只能达到物自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形态,而永远达不到物自体的本身,这种把现象和本质对立起来,认为现象和本质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观点,实际上也否认了客观事物的可知性,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I.康德。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虽然不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但它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密切相关。因为对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二方面回答的出发点,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反过来说,也只有坚持世界可知论,才能贯彻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对待唯心主义,不能因为它代表了一条错误的哲学路线,就采取一种简单抛弃的态度,要看到它是人类认识的一朵不结果的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环节。列宁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 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中去'(《哲学笔记》,第364~365页)。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唯心主义看成是某些哲学家捏造出来的胡说,它是他们在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探讨过程中,把认识的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夸大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唯心主义在这种认识的片断、碎片、小段中,常常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不能因为唯心主义在螺旋式的认识曲线的终端发生了变形,而否认它在这条曲线的某个环节上有合理因素,否认这种因素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恩格斯指出,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2000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2000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之外,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这一矛盾围绕着世界是否运动这一问题而形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于世界如江河一样奔流不息的辩证观点,也有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形而上学观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爱利亚的芝诺却提出'飞矢不动'的命题,反映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动静观。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虽表现形式不同,但也贯穿于整个哲学史。在哲学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哲学家在回答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变化的。一个哲学家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思想总是包含在他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体系之中,而不是游离于他的体系之外,是受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答复制约的;反过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能影响一个哲学家是否坚持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立场。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对矛盾形成一种十分交错复杂的情景。辩证法既存在于唯物主义体系中,也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中;形而上学也是如此。在同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的情形也不少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就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第2个回答  2013-04-25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第3个回答  2013-04-25
这不是哲学问题,是社会意识形态问题,哲学出了这种问题要么是被利用了要么哲学已经没有活力。
第4个回答  2013-04-25
唯物论和唯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