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现浇板原配筋上部无钢筋,后浇带上部是否设置。

如题所述

  原板无上部筋时,此处后浇带可不设上部筋。但当设计图上或说明中另有注明设置的除外,一般很少有设计遇单层筋板设后浇带而不另加筋的(往往设计在确定后浇带位置时,就会将此位置的单层筋改成双层筋)。这种情况,最好问问当地设计者实地考察后是否另行加筋或改成双层筋板。
  后浇带只能用来消除或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不能直接解决温度应力的问题,对温度应力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后浇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施工阶段的结构长度,以减少施工阶段的收缩应力和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但其并不能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不宜使用施工后浇带解决结构超长的温度应力问题,习惯上分为伸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一般间距30~40m,贯通结构的基础、顶板、底板和墙板,最小宽度800mm,在两侧混凝土浇灌两个月以后浇灌(防水规范要求42天,高层建筑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混凝土标高一般比两侧提高一级。 墙板的钢筋要求错开搭接,梁主筋要求贯通。沉降后浇带除浇筑时间和伸缩后浇带不一样以外,其余两者相同,沉降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后浇带的平面位置应结合基础及其以上结构布置综合考虑,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线附近,以避开上部楼板的最大受力部位。后浇带应设置在钢筋最简单的部位,避免与梁位置重叠,上部框架结构后浇带可与基础后浇带平面位置错开,但必须在同一跨内,可曲折而行,应注意地下室与上部结构设缝位置的一致性原则。
  当结构区段长度较大时,采取以下技术技术和施工措施来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保温层。
  (3) 每隔30~40m设置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4) 顶部设置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设置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结构。
  (5) 采用收缩较小的混凝土,减小水泥用量,并加入适当的外加剂。
  (6) 结构设计中,在结构收缩应力较大的地方给予较大的膨胀应力补偿,一般加强带的宽度为2m,带之间适当增加适当增加水平构造钢筋15%~2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3
原板无上部筋时,此处后浇带可不设上部筋。
但当设计图上或说明中另有注明设置的除外,一般很少有设计遇单层筋板设后浇带而不另加筋的(往往设计在确定后浇带位置时,就会将此位置的单层筋改成双层筋)。
你说的这种情况,最好问问设计是否另行加筋或改成双层筋板。
生命愉悦!有用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