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古代名称叫什么?

有多少,说多少。

盐城,曾名盐渎,又名瓢城、百河之城、登瀛和叶挺城(1946年为纪念叶挺逝世,曾将城区改为叶挺市)。

瓢城的由来,在乾隆年修的《盐城县志》卷三中可见描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盐城城池图》,城池图形如瓢,故盐城又称“瓢城”,是为以形而称,寓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于乾隆年间的《盐城县志》载,是盐城虽近海,但地势较高,故不易水淹,加之城形似瓢,故曰“瓢城”。

盐渎、盐城的由来,据周梦庄先生考证:“盐城在周秦以前,地名不可考,至西汉始名盐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环煮盐亭场和运盐河道而得名。

盐渎是开沟渠而煮盐,亭湖亦是汲海水而煮盐,名为盐生,因盐扬名。古代盐城的亭场煮盐,税有三成。今日的亭湖百业兴隆,富庶一方。所以说“亭湖”与“盐都”“盐渎”同样都是盐城海盐文化的标志,同样承载历史的人文底蕴。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盐城市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之间。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

全市土地总面积1.7万平方千米,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占江苏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海岸线长582千米,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

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1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 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另外,煎盐用的盘铁,点卤成盐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滨海县有自然村铁盘洋、天盘,响水县有自然村皂角树、皂角等。
第2个回答  2018-11-14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 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另外,煎盐用的盘铁,点卤成盐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滨海县有自然村铁盘洋、天盘,响水县有自然村皂角树、皂角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6
盐渎县、叶挺县、盐城县、盐城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2-26
盐城古称瓢城,盐渎,登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