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逃荒到陕西 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如题所述

首先1938黄河决口,整个河南东部东南部安徽淮北成为泛黄区,以当时的境况根本不可能到山东安徽,因为日本人都过不来。去山西,现在没有桥你都过不去何况当时,要不小日本早打到陕西了。至于湖北,从驻马店 信阳 南阳 周口,全是逃难的移民,所以才造成1942年饥荒,这些人有的逃往湖北了,有的就逃往陕西了。 第一,南方人多地少,聚集性比较强,北方的局面较南方应该会较好一点;第二,山西陕西人主张吃面食,而南方大量种植的都是水稻;第三,明清时期的晋商,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的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国家有财政和税收保障,现而今,发展形势也比较好。 河南很多地方都流传自己祖先是从西边来的,洪洞大槐树之类的,所以往西跑,而且42年很多灾民往西走是为了到洛阳搭火车。

因为第一个从河南逃荒的人是去的山西,第二个、第200个、第2万人都会去,因为那里有熟人,有落脚处,有照应处。那条路上的河南人在临死之前给世界留下最后一次幽默。比如老张马上就被饿死了,他想的不是妻离子散,他想的是两天前死的老李,“我比他值了”。路上饿死了个人,后面的人上来割肉,一割肉这人醒了,说“大哥,我还行”,割的这人说:“大哥,你不行了”。这人一想,转头又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5
河南很多地方都流传自己祖先是从西边来的,洪洞大槐树之类的,所以往西跑,而且42年很多灾民往西走是为了到洛阳搭火车。
下面的是1942的作者说的。。。。
河南人为什么逃荒到山西
提问背景 1942年,河南人逃荒都是往山西、陕西、甘肃走的。在逃荒路上,饿死300万人不仅是灾荒和战争的因素,还有背后很深刻的原因。这是小说《温故1942》年的创作背景。1991年,刘震云沿这条路线走过一趟,采访到很多还活着的当事人,听他们讲述,感觉非常震撼,不是被1942年的惨状,而是1942年的被遗忘。
记者:我看到你说过为了拍《温故1942》,和冯导来过山西?
刘震云:是啊,河南人逃荒往西走,要不去山西,要不去陕西。其实我觉得去东北逃荒比较划算,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但河南没有人往东北去,其实山西的某些地方比河南还贫瘠,他为什么要往山西去呢?
记者:您找到答案了吗?
刘震云:我找到了。因为第一个从河南逃荒的人是去的山西,第二个、第200个、第2万人都会去,因为那里有熟人,有落脚处,有照应处。那条路上的河南人在临死之前给世界留下最后一次幽默。比如老张马上就被饿死了,他想的不是妻离子散,他想的是两天前死的老李,“我比他值了”。路上饿死了个人,后面的人上来割肉,一割肉这人醒了,说“大哥,我还行”,割的这人说:“大哥,你不行了”。这人一想,转头又死了。我想说的是悲剧中藏着的幽默和喜剧比悲剧本身还要震撼人。
第2个回答  2012-12-09
那时有丝绸之路啊。向陕西和甘肃方向就是古丝绸之路的方向。估计是有向繁荣地区或军事强大地区迁移的意思。
第3个回答  2012-12-09
花园口水救旱灾,千里平原千里泥。向东黄泛区,更东沦陷区,北上黄河在喷水,南下又见沦陷区。西北有苏区,西南有陪都,向东是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