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如题所述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历💝💝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习俗💝💝

●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对联贴在门的两边,门楣上贴横批。也有人会在屋门、墙壁、窗户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

●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吃到放有硬币水饺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最有福的人。春节期间还有吃汤圆、年糕的习俗,汤圆和年糕的口味也不尽相同。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时刻。春节的来历以及不同习俗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美好传统,分享和爱心,祈求新年快乐、平安健康,让大家在春节里充满欢乐!祝愿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8
春节和年最初的含意都是来自农业。由于稻谷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了岁名。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