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切片 看达州纵深推进民生实事

如题所述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袁城霖
9月8日11时40分,达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第一批学生步入食堂,开始了错峰就餐。
“味道更好,分量也比以前多了。”从贩售窗口端出餐盘,学生李知了的餐盘里盛有咸烧白、黄豆烧猪蹄、炒黄瓜和豆芽,“‘两荤两素’10元,价格还跟以前一样。”
新学期,达一中新校区食堂变化不小。经过装潢改造、更换和添置设施设备,用餐环境焕然一新。深层次的变化是,食堂从承包制变成学校自主经营,这才有了学生对饭菜的肯定评价。
转变不止达一中新校区一家。刚刚结束的暑期,达州市决定把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堂全部收归公办,确保学生“吃好饭”,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
扎实增进民生福祉,达州市从多个“小切口”入手、纵深推进。公办学校食堂收归自主经营、主城区公交车免乘年龄线降至60岁、前8月新增城镇就业3.08万人等多项民生实事,得到社会积极反响。
确保学生“吃好饭”
公办学校食堂收归自主经营
“人民的教育政府办,达州的娃娃要吃好饭。”这个夏天,达州市喊出响亮的话语。
“以前高中学校食堂实行社会化运作、承包制经营,存在弊端,有学生、家长反映饭菜味道不好、营养价值不高。”达州市学生资助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经办人员说,这不利于学生健康和成长。
确保学生“吃好饭”,达州市决策:在原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础上,将食堂自主经营范围扩大到公办高中(含中职)学校,体现公益,着眼于学生吃得放心开心、吃得健康营养。
食堂收回后,学校面临设施设备条件亟待改善和自主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各地各校积极推进食堂达标改造,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培训以及相关应急演练200余场。
在达一中新校区,对食堂一二三楼进行装潢改造、更新和添置设施设备。“厨具等有老化现象,比如洗碗机一般使用年限是5年,但超期了承包商仍在使用。”该校副校长杨杰介绍,在经营管理方面,聘请的劳务公司只负责食材加工、饭菜贩售及确保食品安全,食材购买及对整个食堂的管理学校自主进行。
确保学生“吃好饭”,在食堂收归自主经营之余,达州市还确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保障机制。
前述经办人员介绍,要制定膳食计划、落实带量食谱、开展成本核算,并建立厨师试餐、校长陪餐、学生评餐、教师同餐、家长监餐的“五餐监督管理机制”,把食品安全和就餐质量管到细处、严在经常。此外,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将通过“四不两直”方式随机抽检,对食堂进膳食质量关和食品安全关。
“我们要求劳务公司聘请专职或营养师,每周出具菜单,我们在采购中按需搭配,保证膳食营养。”杨杰告诉记者,食堂三层楼共聘请了两家劳务公司,“让他们相互间有竞争,确保饭菜质量。”
这几天,达州市教育局相关人员奔走于各个学校食堂。“看食堂饭菜质量、自主经营情况、学生就餐评价等。”该经办人员说,新学期运行一周来,除最初出现食堂对饭菜供应量还把握不准的情况外,饭菜质量均明显提升,“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会步入正轨。”
减轻老人生活开支
主城区公交免乘年龄降至60岁
“我今年刚满60岁,免费坐公交车这项福利确实很实在。”8月以来,家在凤北街道的张淑翠几乎每天前往西外的菜市场卖菜。坐公交车不花钱,这使得一向节约的她从郊区进城卖菜。
“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在达州市主城区免费乘坐公交车”,是达州市2021年民生实事的“一号工程”。此前,达州市主城区免费乘车年龄线为65周岁以上。
“乘坐公交车的主要人群是学生、老人和低收入者。”在达州市政府决策层看来,单次1.5元的公交车费尽管便宜,但长期乘坐,对前述人群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达州市政府仍决定下调免乘年龄线,减轻更多老人的生活负担。
决心让群众享受这项福利,达州市在乘车便利性上下功夫。
政策实施前,达州市由财政出资对主城区604台公交车,安装了具备身份证识别功能的刷卡POS机,适龄人群不但可使用“达州通”公交卡,仅刷身份证即可乘车。并且,这项福利不仅限于达州籍市民,全国各地到达州的游客也都享受。
7月30日,这项政策正式实施,达州市成为四川省首个免乘年龄线为60周岁的城市。为让群众加快知晓这项政策,达州市交通运输局通过火车站、汽车站广告牌和出租车LED顶灯等媒介展出公益广告。
据测算,达州市60岁至64岁老人约4万余人。政策实施一个多月以来,该年龄区间日均免乘人数达1.5万人次。
多措并举助就业
前八月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
9月8日上午,又一批20多名求职者走进位于达州高新区的四川兆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应聘。这批应聘者是通过达州人才网了解到该公司用工信息的。
“在达州市人社局、就业局的协助指导下,为全市重点企业用工配备专属服务小组,随时关注企业新增岗位,及时向社会公布。”达州人才网经理梁经均介绍,除了定点招聘、专场招聘、夜市招聘、赶场天招聘、岗位信息挂网,该公司还主动适应生活方式变化,每月16日15时至17时开展直播带岗活动。
“紧盯‘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求,在畅通就业信息、开发岗位等多方面下功夫。”达州市就业局总支委员李青隆介绍,在村(社区)摸排家庭就业情况的基础上,特别对失业家庭精准推介就业岗位。“我们还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共享岗位信息,共同推进三地就业工作。”
近段时间,21岁的退役军人贺诗竣,准备着本月14日前往中核集团二三建设公司报到。“经过半年的带薪培训,焊工技术掌握扎实。”贺诗竣说,他参加的是由达州市就业局牵线、四川省劳务开发协会和中核集团二三建设公司联合举办的定向培训班,培训焊工、电工等10多个岗位。
培训技能帮助群众就业,达州市与浙江省舟山市联合举办海员培训班;宣汉县与舟山市定海区开展东西部职教劳务协作“21”教学项目,2019年以来,已输送机电、电子、旅游专业学生数百人。
“支持创业也是新增就业的重要一环。”李青隆说,除了举办“万达开首届创业论坛”“邮储杯”“诚信杯”等多场创业活动,积极推介创业典型、搭建创业平台,今年1-8月,达州市共发放创业补贴45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3亿元,带动(吸纳)就业3514人。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达州市注重见习环节。李青隆举例说,为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积累实践经验,全市已搭建起210个见习基地,实现就业见习426人。
统计显示,今年前8月达州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05%,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