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怎样区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条例》《办法》《意见》等字眼属于行政手段还是法律手段

一、《条例》、《办法》、《意见》等字眼属于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影响;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二、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3)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2、内容不同。

(1)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2)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

(3)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3、任务不同。

(1)经济手段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2)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则主要是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4、调控范围不同。

(1)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

(2)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

比如,在生产领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投资结构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产品要用行政加以干预;在社会分配领域要侧重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在交换领域,政府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人们遵守市场规则,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在消费领域则着重调节社会消费基金总额,如工资总额,社会集团购买力等,防止消费基金增长过快。

5、特点不同。

(1)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2)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3)行政手段具有直接、快速和强制性的特点,它的作用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呈垂直性。行政手段是国家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或规范企业行为的指令,它通过行政系统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强制力量进行。在严重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非常时期,间接的经济手段难以产生快速强烈的效应,此时动用严厉的行政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

6、执行的主体不同。

(1)执行经济手段的主体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2)执行法律手段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3)而行政机关则是执行行政手段的唯一机关。

7、地位不同。

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8、发展趋势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不断得到强化,而行政手段则逐步趋向缩减(但不会最终消失)。

9、实例区分。    

(1)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2)法律手段如: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2000年春节热销商品中查获假冒伪劣“五粮液”“剑南春”酒,承德“露露”“大白兔”奶糖等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00多万元. 

(3)行政手段如: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扩展资料:

1、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通过媒体宣传,达到调控目的。

2、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3、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

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一)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2,内容不同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3、任务不同

经济手段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则主要是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4、调控范围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

5、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行政手段具有直接、快速和强制性的特点,它的作用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呈垂直性。

6、执行的主体不同

执行经济手段的主体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执行法律手段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则是执行行政手段的唯一机关。

7、地位不同。

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8、发展趋势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不断得到强化,而行政手段则逐步趋向缩减。

(二)《条例》《办法》《意见》等属于行政手段。

扩展资料

一、法律手段作用

1、法律手段是行政管理中运用其他方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为行政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它调节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助于行政管理的集中统一,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秩序。 

2、法律手段的权威性、强制性使人们自觉抑制、摒弃不合法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但法律手段的规范性、稳定性,使其缺乏处理特殊问题的弹性和灵活性,对管理系统的发展可能起阻碍作用。

3、在意识形态领域,法律手段常常无能为力,往往产生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因此,运用法律手段不仅要健全立法、有法可依、严格执法、违法必究,而且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扬长避短,发挥其应有效能。

二、行政手段的具体方式

在市场经济下的行政手段,同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手段相比,无论在机制、运用界限和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这显著的差异。现阶段,行政手段主要表现为四种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纵向的情况,其机制与功能也随之改变。

1、行政命令方式

这是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经济活动,带有强制性。

2、行政引导方式

行政引导方式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经济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3、行政信息方式

这一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上级对下级的经济活动,存在需要加以调控的必要,但既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也不采取说服、引导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经济活动中应该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作用,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而向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4、行政咨询服务方式

这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经济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如提出可行性论证的建议,对重大工程提出关键的个性意见,从而提高某些经济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善程度,实际上就是达到了行政咨询的预期目的。这也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行政手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律手段百度百科:经济手段百度百科:行政手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0
第一,含义不同。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第二,内容不同。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第三,任务不同。经济手段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则主要是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调控范围不同。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比如,在生产领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投资结构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产品要用行政加以干预;在社会分配领域要侧重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在交换领域,政府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人们遵守市场规则,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在消费领域则着重调节社会消费基金总额,如工资总额,社会集团购买力等,防止消费基金增长过快。
第五,特点不同。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行政手段具有直接、快速和强制性的特点,它的作用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呈垂直性。行政手段是国家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或规范企业行为的指令,它通过行政系统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强制力量进行。在严重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非常时期,间接的经济手段难以产生快速强烈的效应,此时动用严厉的行政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
第六,执行的主体不同。执行经济手段的主体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手段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行政机关则是执行行政手段的唯一机关。
第七,地位不同。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第八,发展趋势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不断得到强化,而行政手段则逐步趋向缩减(但不会最终消失)。
《条例》《办法》《意见》等属于行政手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19
  凡是经过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按照此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属法律手段。凡是经通过的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条例》《办法》《意见》属法规,介于法律和行政手段之间,既是法律的也是行政的手段。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部委、厅局下发的批复、批准、意见、规定等文件,按照此文行使权利的属行政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货币、税收、财政支出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的属经济手段。
第4个回答  2012-12-19
《条例》《办法》《意见》在未实施其具体内容的时候只起到行政干预的作用;若是真的有具体的事例的时候,《条例》《办法》《意见》就会发挥其法律法规效力了。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