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呢?

如题所述

这是个很有趣儿的话题。回想自己最早读《三国演义》,也确实喜欢看蜀国一方打胜仗。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前真没想过,如今看到这个问题,正好可以回答了。

一、刘备代表着正统,无人可以超越

从书中不难看到,罗贯中老先生贯穿全书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他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再三讲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一生力图兴复汉室。而曹操作为汉相,却拥兵篡权,最后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当然这都是在《三国演义》文学作品基础上谈论问题,至于历史上曹操的真实情况,本文不作探讨。

曹操在战略上“挟天子以令诸候。”客观上,这一战略正好为群雄蜂起而攻之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而刘备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战略支点,特别的“携民渡江”等章节,更是把他作为了民之代言般的父母官。这等于事先埋下了伏笔,这样爱民如子胸情大志之人,日后如果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罗贯中都没法交代。

读者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就会随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

再加上对刘备相貌身世的描写:

“生得身高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若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这相貌,这身世,已经把刘备写成未来的皇帝了。至于曹操等其他诸候无疑成了各霸一方的草头王。按照这个路子写下去,读者的思路怎能不跟着走呢!


二、桃园三结义千古佳话,深入人心

第一、义字当头,共图大业。《水浒传》也是义字当头,议事厅既为聚义厅。但梁山好汉是名副其实的占山为王。而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义字,则是为兴复汉室奠定基础,这格局,这理论基础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第二、从结义誓言上就可看出端倪: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办,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义,天人共戮。此等誓言,没有一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味道,而是铿锵有力,天衣无缝。其宏图大志,不得不让人佩服。

第三、从民间角度,这种为了大展宏图而同心协力的结拜形式,呼应了人们心里固有的那种情义无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潜意识,带动了读者心中潜在的共鸣。很容易把人带入急欲看到最后结局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不愿看到刘备三兄弟失败。至于最后蜀汉被司马懿家族打败,三国归晋,那是历史的转折。罗贯中再有生花妙笔,总不能把朝代给更迭。但这并不妨碍桃园三结义轰轰烈烈造就一段声情并茂的千古佳话。

综上,桃园三结义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愿意看到蜀国打胜仗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厚此薄彼,烘托氛围,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纵观魏蜀吴三国纷争,英雄豪杰鱼贯而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由于罗老先生已经固有的主题思路,在写作中不可能笔墨均沾,势必要写前面讲过的褒刘贬曹,捎带着贬低吴国孙权。所以就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都喜欢看以弱胜强的战役。蜀国在三国中是最为弱势的一方,很多人都有一种想看弱者逆袭的冲动。
第2个回答  2020-10-22
偏爱蜀国的人物色彩,自然对蜀国更有青睐,也多看两眼蜀国的谋略计策。
第3个回答  2020-10-23
因为作者罗贯中明显褒刘贬曹,他在书中一直以刘备为正统,感情色彩显而易见,所以读者自然而然地也受影响,乐于见到蜀国打胜仗。
第4个回答  2020-10-19
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蜀汉是正义方,人们当然都希望正义方取得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