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疗法的工作程序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治疗过程

诊断阶段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其中,求助者遇到的事件A、情绪及行为反应C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而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则难以发现。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的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等。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个体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结果的非理性结果。当人们坚持这样的观念,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咨询师可以根据上述特征,寻找、发现、准确把握求助者的不合理理念。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求助者问题的ABC的过程。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时,咨询师应注意求助者次级症状的存在,即求助者的问题可能不是简单地表现为一个ABC。有些求助者的问题可能很多,一个问题套着其他几个问题。例如有一位大学生,在一次考试不及格(A1)后变得很沮丧(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应该是个出色的好学生,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B1)。但是他的不良情绪(C1)很可能会成为新的诱发事件(A2),引起他另一种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是个永远快乐的人,而绝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忧心忡忡”(B2),从而导致他更为不良的情绪反应(C2)。

因此,咨询师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这种目标一般包括了情绪和行为两方面的内容,通常是要通过治疗使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得以减轻或消除。

最后,咨询师还应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咨询师要使求助者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并使他能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虽然这一工作并不一定要涉及到求助者具体的不合理信念,但它却是以后几个咨询阶段的基础。如果求助者不相信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那么以后的咨询都将难以进行。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应注意把咨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问题,如果过于关注求助者的过去经历,那就可能阻碍合理情绪疗法的进行。

领悟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

第一,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他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第二,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第三,求助者可能认为情绪困扰的原因与自己无关,咨询师应该帮助求助者理解领悟,引起情绪困扰的认知恰恰是求助者自己的认知,因此情绪困扰的原因与求助者自己有关,因此他们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咨询师的任务和前一阶段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在寻找和确认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这一阶段的工作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不合理信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和合理的信念混在一起而不易被察觉。例如被人嘲笑或指责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谁也不希望它产生,这是一种合理的想法,由此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也是适当的。但同时另外一些信念如“每个人都应该喜欢我,同意我所做的一切,否则我就受不了”也可能混于其中,这是不合理的观念,它会导致不适应的负性情绪反应。因此咨询师要对求助者合理与不合理的信念加以区分。

此外,在确认不合理信念时,咨询师应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对问题的表面看法区分开来。例如一位母亲,常因儿子不爱学习、调皮等行为而生气。有人可能认为“儿子不听我的话”是导致她生气、愤怒的信念。但实际上,这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想法。真正不合理的信念可能是“儿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必须听我的话”等一类绝对化要求。因此,在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时,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并把它们与求助者负性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联系起来。

默兹比提出的5条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标准:

①、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的信念则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们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困扰;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的信念则使人难于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不合理的信念则难于做到这一点;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造成不适当的反应。[2] 

此外,在确认不合理信念时,应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对问题的表面看法区分开来。例如有一位母亲,常因儿子不爱学习、调皮等行为而生气。有人可能认为“儿子不听我的话,”是她导致生气、愤怒等情绪的信念。但实际上,这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想法。真正的不合理观念可能是“儿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必须听我的话”等一类绝对化的要求。因此,在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时,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并把它们与求助者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联系起来。

这一阶段另一方面的工作是使求助者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关系的领悟。仅凭空洞的理论性解说难以使求助者实现真正的领悟,咨询师应结合具体案例,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反复向求助者实现真正的领悟。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时,咨询师不能急于求成。有时求助者表面上接受了ABC理论,也好像达到了一种领悟,但这很可能是一种假相。因为这可能是求助者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于是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讨好咨询师的心理,希望尽快得到一副“灵丹妙药”。这表明他们仍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对问题负责任,仍希望依靠外部力量解决问题。要检验求助者是否真正达到领悟,咨询师可以引导求助者分析他自己的问题,让他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问题的根源。

上面所说的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难以领悟的情况,实际上是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经常会遇到的阻抗。这种阻抗还可能表现在其他方面,从而使咨询师感到咨询停滞不前,陷入僵化的局面。造成这一类阻抗的原因可能来自咨询师和求助者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咨询师来说,如果他对求助者的问题假定得太多,没有抓住核心问题,或者自己讲得太多,使求助者限于被动,这都会造成咨询中的阻抗;另一方面,求助者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或诱发事件,没有意识到他现在能做些什么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这也是使咨询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咨询师应特别注意这些阻碍咨询进程的因素,对其自身的问题努力加以克服;对求助者加以引导,使其从情绪困扰和过去经历的体验中摆脱出来,正视造成这些问题的不合理信念。

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所谓修通,也就是指工作透人的过程。这一术语与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名称相同,但却有不同的涵义。在合理情绪疗法中,修通并不是通过情绪宣泄、对梦和躯体症状所做的工作等精神分析治疗的常用技术来实现的。合理情绪疗法不鼓励情绪宣泄,认为这会强化求助者的问题,使其陷入自己的情绪困扰中而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而且合理情绪疗法也把和求助者过去经验的联系限制在一定范围,不去追究这些经验对他目前影响。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是解说性和分析性的,那么这一阶段的工作则就是技术性和方法性的了。咨询师要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为中心进行工作。这是整个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

合理情绪治疗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的常用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2] 

这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这种辩论的方法是指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求助者持有的关于他们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设进行挑战和质疑,以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咨询师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的,咨询师的提问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质疑性的特点,其内容紧紧围绕着求助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征。

例如,针对求助者持有的绝对化要求的一类不合理信念,咨询师可以直接提出以下问题:“有什么证据表明你必须获得成功(或别人的赞赏)?”“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友好地对待你?”“事情为什么必须按照你的意志来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又会怎样?”等等

对于求助者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应的提问可以是:“你怎么才能证明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毫无价值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在这一件事情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表明你是个什么人?”“你能否保证每个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错?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表明他们就不可救药了?”等等;针对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相应的问题可以是:“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你能否拿出一个客观数量来说明?”“如果这件可怕的事发生了,世界会因此而灭亡吗?你会因此而死去吗?”“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是糟糕至极的话,我可以举出比这还要糟糕十倍的事,你若遇到这些事情,你又会怎样?”“你怎么证明你真的受不了啦?”等问题。

咨询师可运用“黄金规则” 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所谓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地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因为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他常常会对别人产生忿怒和敌意等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构成了“反黄金规则” 。因此,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黄金规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一般来讲,求助者并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会寻找各种理由为它们辩解。这就需要咨询师时刻保持清醒、客观、理智的头脑,根据求助者的回答一环扣一环,紧紧抓住求助者回答中的非理性内容,通过不断重复的辩论,使对方感到为自己信念的辩护变得理屈词穷。

但是,咨询师还不能满足于此。因为他的角色不仅是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导者。这就是说,通过辩论,不仅要使求助者认识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当求助者对这些信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咨询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认识到即使某些不希望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他们也能以合理的信念来面对这些现实。

应当注意的是,各种阻力也会在辩论中产生,使辩论显得难以进展或没有效果。出现阻力的原因也在于咨询师和求助者两个方面。首先,如果咨询师在辩论时没有结合对方的具体问题,或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甚至是为博得求助者的好感而不直接提出他的非理性之处,或提的问题过于婉转和含蓄,那么他就会使辩论停留于表面形式。因此,咨询师对要辩论的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他一定要保持绝对客观化的地位,对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应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不要因害怕遭到对方拒绝而姑息迁就。

阻力产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求助者本身。主要表现为他对咨询师的辩论和质疑会存有“如果我改变了那么多,那么我就不是我了”或“如果我改变了那些必须、应该的要求,我就会变得平庸,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了。”

针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应向求助者指出:改变他的不合理观念并不是消除他的动机。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但如果要求自己必须或应该成功,这就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目标,而合理的想法则会使目标更易实现。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是一种主动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认知改变技术,它不仅要求咨询师对求助者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主动发问和质疑,也要求咨询师指导或引导求助者对这些观念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促使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深有感触,这样做会使得辩论比求助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咨询师的说教更有成效。

产婆术式的辩沦:

是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在推论过程中会因不合理信念而出现谬论,求助者必然要进行修改,经过多次修改,求助者持有的将是合理的信念,而合理的信念不使人产生负性情绪,求助者将摆脱情绪困扰。

产婆术式的辩论有其基本形式,一般从“按你所说……”,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即所谓的“三段式”推论,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咨询师利用矛盾进行面质,使求助者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矛盾,迫使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最终建立合理信念。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求助者的情绪困扰,有时就是他自己向自己头脑传播的烦恼,他经常给自己传播不合理信念,在头脑中夸张地想象各种失败的情境,从而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就是帮助求助者停止这种传播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

2、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昀情绪反应。这常常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

3、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

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

上面的过程是通过想象一个不希望发生的情境来进行的。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更积极的方法,即让求助者想象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之下,求助者可以按自己所希望的去感觉和行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他有一个积极的情绪和目标。

(3)、家庭作业

认知性的家庭作业也是合理情绪疗法常用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辩论在一次治疗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RET自助表是先让求助者写出事件A和结果C;然后从表中列出的十几种常见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或写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对B逐一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一项,求助者要填写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完成RET自助表实际上就是一个求助者自己进行ABCDE工作的过程。

合理自我分析( RSA)和RET自助表基本上类似,也是要求求助者以报告的形式写出ABCDE各项,只不过它不像RET自助表那样有严格规范的步骤,但报告的重点要以D即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

D:对B的驳斥,E:新观念

(4)、其他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虽然是一种高度的认知取向的治疗方法,但却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因此在合理情绪疗法中也会经常见到一些情绪与行为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就是一种情绪的方法。除此之外,在情绪方面经常使用的方法还包括对求助者完全的接受和容忍。这表现为不论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多么荒谬和不合理,咨询师也要理解和接受他们承认并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不是厌恶和排斥他们。

此外咨询师还要鼓励求助者自我接受,即在接受自己好的方面的同时,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方面,当然这种接受并不是指咨询师可以宽容或姑息求助者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它只表明对求助者作为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一员的尊重。

合理情绪疗法虽然同求助者中心疗法有很大区别,但在对求助者的无条件接受上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除情绪的方法外,合理情绪疗法也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的理论观点,并在治疗中应用一些行为技术,但这些技术并不是仅仅针对求助者表面症状,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根除不合理信念,建立以合理的观念和情绪稳定性为主的行为。常用的方法有自我管理程序,这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方式。

另一种方法被称为“停留于此” ,即鼓励求助者呆在某个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这些方法都可以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求助者有机会冒险做新的尝试,并根据行为学习原理来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彻底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除上面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行为技术还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

再教育阶段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可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仍可包括上一阶段的内容,如继续使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合理情绪想象的方法以及各种认知性、情绪性和行为方面的家庭作业。

除此之外,咨询师还可应用技能训练,使求助者学会更多的技能,提高他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也有助于改变他们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强化新的、合理的观念。这类训练具体包括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前两种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求助者应付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后两种则主要帮助求助者提高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法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

此阶段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即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他在以后生活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