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浮士德》有何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是法学博士,并从皇帝手中买得一个皇家顾问的头衔;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有艺术修养,并擅长讲故事。这样的家庭,对歌德走上艺术之路很有帮助。1765年,歌德谨遵父命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个人兴端却在艺术与自然科学方面。

标志着歌德创作顶峰的作品是长篇诗剧《浮士德》(1773—1775初稿,1808—1832定稿),这是他历经60余载,不断进行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诗剧共分上、下两部,计12000余行。

这部诗剧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但歌德运用自己的智慧,极大地丰富了这个传说的哲学内涵,并升华了其艺术品格。

诗剧中,年过半百的博士浮士德厌倦了书斋生活,因此和魔鬼靡菲斯特订下契约,要到新的世界去享受人生。靡菲斯特将浮士德领到一个女巫那里,给他喝了魔汤,使其恢复了青春。青年浮士德爱上了平民姑娘甘泪卿,为了与姑娘幽会,他刺杀了他的哥哥,并让甘泪卿给母亲灌下昏睡之药。甘泪卿因用药过量使母亲一命呜呼,这使她内疚得发狂,她溺死了自己的婴儿,虔诚地忏悔所犯下的罪恶,甘心接受命运的惩罚。浮士德饱受爱情悲剧的打击,仿佛历经了一次死亡的磨难。

魔鬼靡菲斯特将浮士德带到“风光明媚”的地方,在精灵们的歌声中,他仿佛又获得新生。他来到一个皇帝的宫廷,尽管这个王朝摇摇欲坠,但皇帝却贪图逸乐,举行化装舞会。浮士德向皇帝建议发行纸币,解决了这个国度的财政难题,而皇帝却提出,要浮士德为他变出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在海伦的幻影出现的片刻,浮士德被这个古希腊美的化身所吸引,以至激动得昏厥过去。

魔鬼将昏迷的浮士德带回他原来的书斋,在这里,他从前的一个学生正制造具有超人的智慧却没有血肉之躯的小人。小人带着浮士德和魔鬼到神话世界去寻找海伦,在魔鬼的帮助下,海伦从地狱里复活,与浮士德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有了爱的结晶,生下了儿子欧福良,这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他不受任何约束,向天空不断地求索,终于很快便夭折了。海伦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消逝了,只留下飘飘的衣裙。古典美在浮士德心中幻灭了。

浮士德决心要创立一番事业,他平息了一个国度的内乱,并率众制服肆虐的海水,将海滩改造成陆地。正当他雄心勃勃向自然宣战的时候,他的生命已渐渐地衰朽,魔鬼率魂灵们为他掘墓的声音,在他看来还以为是众人在筑坝挖沟,他说:是的!我完全献身于这种意趣,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的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然而,在他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断案”,感受“最高的一刹那”的幸福的时候,他却倒在地上与世长辞了。

浮士德的生命连同他一生的求索、创造已经成为过去,然而魔鬼靡菲斯特却认为:过去和全无,完全一样!永恒的创造是毫无意义!不过把成品驱逐向“无”里!……我所喜欢的是永恒的太虚。

由于诗剧《浮士德》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包含的思想也比较复杂,因此,它被看成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300年间资产阶级精神生活发展的历史。歌德自己认为,“浮士德的性格,在从旧日粗糙的民间传说所提炼到的高度上,是表达这样一个人物,他在一般人世间的限制中感到焦躁和不适,认为具有最高的知识、享受最美的财产、哪怕是最低限度地满足他的渴望,都是难以达到的;是表达这样一个精神,他向各方面追求,却越来越不幸地退转回来”。这或许是我们理解这部诗剧的关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