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题所述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情感是人认知活动的内驱力,消极情感是人认知活动的阻力。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充满热情、不畏困难地去攀登数学知识的高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交流的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多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其次,教师要主动、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可能学生的有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它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二、善于发掘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
只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就不难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因素,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1.介绍生活中的数学。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能使他们领会到数学的一些特点,如概括、抽象、和谐等。2.展示数学中的美。数学公式、图形大多具有突出的美学标准,如对称、统一等等。让学生认识了解这些特征,对解决数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会使学生的审美心理获得意想不到的满足。3.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化和形式化的一面,忽视了对学生而言其亲切的、自然的一面,造成了学生情感结构的缺陷。4.不一定都要“知其所以然”。对大多数人和非数学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而言,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知其然”比“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只要教师对一些数学问题摒弃要学生“必知其所以然”的要求,那么在教学内容中就可引入广泛的数学应用事例和某些超前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这样做不仅能给学生展示美好的数学应用前景,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渗入数学史料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数学是一门严谨且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其严谨性,掌握比较详实的数学史料外,同时还要把握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将数学史料适时融入教学中,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这一章时,便可以将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那年如何聪明解答“1+2+3+4+……+100”的故事作为素材来介绍,还可介绍中外历史上大数学家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研究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聚精会神了解这些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被数学家们那种坚持不懈的工作热情所打动。此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构建价值体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措施
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不是数学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教育作为学生成长的整体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知、情和谐发展的人。数学情感教育是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实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情感迁移,最后形成热爱其他学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5
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认识影响较深。教学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教师一般仅仅以传授知识、解决疑难为天职,这就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由于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